二十年打造“爱辉现象”
来源:瑷珲知青联谊会 作者:韩自力 时间:2019-02-20 点击:
曾有人问我们:全国最大的知青馆在爱辉,退休后帮农民办合作社长眠黑土地的杨晓沪在爱辉,多次组织五六百名插队老知青重访第二故乡的是爱辉,每年举办千人团拜的是爱辉,组织候鸟式抱团旅居的是爱辉,摸清知青下乡返城基本数据的是爱辉,探索联谊会新模式的又是爱辉,可不可以称之为“爱辉现象”?
我想,这里既有个人因素的巧合,也有地理特点的造化,但爱辉上海知青20年来的联谊活动,确实存在着一种自身的文化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嘛,任何一个地方的知青,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一直延伸几十年,从而形成各地知青不同特色的联谊活动。
总体上来说,爱辉上海知青联谊会成立以来的20年,始终坚持“五个原则”,打造了后来被人称谓的“爱辉现象”。
一、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在普通知青身上,它不是知青精英组成的俱乐部,不是按派系兴趣组成的小圈子。
1998年年底,联谊会一成立,就着手理清全县上海知青当年分布的近100个知青点。然后用两年多的时间,建立以知青点为基础的联络员队伍,以“一个不漏”为目标,寻访并列出了5200多名知青花名册。并在最近,完成了全县知青都来自什么学校、何时何因离开生产队、现在居住哪里的基本数据普查。这在全国县一级知青联谊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联谊会活动的资金基本来自于普通知青,组织活动的基本力量来自于有奉献精神的知青志愿者。我们得到了知青企业家的支持,但从来不依赖不靠在知青企业家身上。
从1999年秋天开始,根据当时部分知青下岗、子女尚未成年的困难,联谊会建立了帮困互助金。帮困互助金共运作15年,先后由全县61个知青点,2000多名知青,你50我100捐助,从15万元到24.2595万元。15年来,在陈胜明陈宜芳、陈巨海、王明宝四位知青企业家运作下,产生了336000元的红利。其中,168000元返利还给了捐助人,67400元慰问和帮助了152人次的病困知青,55200元帮助了95人次的黑河贫困中学生。
2015年春天,根据知青全部退休领取养老金、子女成人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联谊会宣布帮困互助金完成了历史使命,将24.2595万元本金一分不少的退还给捐助人,这在所有联谊会中是绝无仅有的。
爱辉知青联谊会理事会成员向知青们恭贺新春
三、联谊会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三层组织框架。
以知青下乡时原有建制为基础,搭建起县、公社、生产队三级联谊结构框架。推出了爱辉县知青网页、联络员工作群、“情系爱辉”直通群三大信息平台。这对知青意愿的搜集调研、对联谊会工作的安排传达、对大型活动的发动组织,发挥了重大作用,起到了实际效果。
四、对联谊会定位切合实际,分寸把控得当。所有目标的确定,均建立在对时势敏感把握的基础上,对普通知青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
从1999年来,联谊会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重返第二故乡活动,在重返活动中,老知青为第二故乡捐献电脑、出资修路、助力知青博物馆建设等,做了好多公益,为老知青尽己所能帮助第二故乡的建设和发展搭起了平台。
从2003年起,联谊会共举办了17年的春节团拜会,后来发展成元宵节的“千人团拜”。其中,还举办过插队干部中秋团聚。
继2004年出版《那山那水那嘎哒》一书后,2018年,又完成了《那人那情那命运》一书。这两部书分别讲述插队生活和返城经历,形成了完整的上下姐妹篇。
五、与时俱进,不断研究知青所处环境的变化,探索知青联谊新模式,跟上和满足知青对联谊活动的新要求。
2015年,在全部退还互助金本金后,联谊会适时推出分类指导的旅游团队、摄影团队、艺术团队、康乐团队、史料征集、大型活动策划等六大活动中心。这些团队分别以“抱团养老、服务第二故乡、走向社会、健康晚年”为目标定位,精彩活动纷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而且为知青大型活动的经费来源,创造了新的渠道。
“爱辉现象”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她的存在,要归功于两个基础:
一是当年报名去爱辉的知青,大多是在珍宝岛战争发生时,冲着保卫祖国边境而去的,50年来,他们的血液里始终蕴藏着一股奉献的热情,这是今天所谓“爱辉现象”的基因。
二是联谊会理事和联络员近百号人的无私奉献和团结合作。在反思“斗争”和“竞争”的弊端中,爱辉知青以平和的心态认识到:一个争斗分裂的团队,可以毁掉100个聪明绝顶的精英;但一个团结肯干的团队,却可以让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团队,将会让“爱辉现象”延续下去,我们相信:这一代人未来的晚年生活,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