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竹杠的由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薛理勇 时间:2019-01-18 点击:
“敲竹杠”是汉语常用词,即利用他人的弱点或错误敲诈勒索。在古籍中不知有没有“敲竹杠”一词,我搜索到“敲竹杠”最早的出处是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兄弟敲竹杠,也算是会敲的,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孙锦标(1856-1927)是江苏南通人,字伯龙,号慕庐,清末廪贡生,致力于文字学,其《通俗常言疏证·财货》中说:“《金陵杂志》:‘敲钉锤,一名敲竹竿,不当取之财而取之之谓’。今上海谓之‘敲竹杠’是也。”显然,作者以为“敲竹杠”是上海话。
《申报》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初一起分几次刊登《春申浦竹枝词》,其中一首说:
聚党流氓号拆梢,频将竹杠遇人敲。无端良懦遭诬讼,不剥衣衫便夺包。
作者有段注文:“沪上流氓,红头人(即“红头阿三”,旧上海租界的印度巡
捕)以拆‘梢党’目之。每遇良懦,百般缠作,俗名‘敲竹杠’”。1882年出版《沪游杂记·拆梢党》:“沪上游民,串诈乡民、孤客,或乘机局骗,或无债索偿,遇者受其欺凌,旁人莫辨真伪,谓之‘拆梢党’”。“拆梢党”就是“拆白党”,就是专营结党营私、敲诈勒索勾当的团伙,而“拆梢”则是敲诈勒索的行为,如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怕歌》:“流氓拆梢怕嘘哩嘘哩巡捕叫(指巡捕吹叫鞭告诫、追捕拆梢党),老太太怕砰蓬砰蓬吓仔宝宝”。
1873年《申报》还连载广方言馆肄业生杨勋《别琴竹枝词》100首,其中一首说:
我同汝去哀郎由,绰泼绰泼速速谋。不惧何人诺废害,办琶悄悄竹杠抽。
“别琴”是pidgin的“洋泾浜语”,也就是“洋泾浜语”的意思。这是两个“拆梢党”的对话。“哀郎由”就是along you(我跟着你),也就是“我同汝去”;“绰泼绰泼”即chop-chop(赶快),“绰泼绰泼速速谋”,就是“巡捕来了,快点想办法”;“诺废害”是no fear,就是“不用怕”;“办琶”是bamboo,就是竹子、竹杠,“悄悄”是上海话“吃吃”的发声,是上海人的口头语,侨民把它译成“chowchow”,英语中的“chowchow”就是汉语的外来语,指“小吃”“零食”等。“办琶悄悄竹杠抽”可理解为“顶多到巡捕房吃几棍子竹杠”。
进了巡捕房难免会被“办琶悄悄竹杠抽”,巡捕则利用“办琶悄悄竹杠抽”威吓人犯,人犯给巡捕一些“好处费”,竹杠可以敲得轻一点,甚至免除“敲竹杠”的惩罚,巡捕利用“敲竹杠”勒索钱财,于是,“敲竹杠”变成了沪语俗语,喻敲诈勒索。
(责编: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