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该不该被“暂时遗忘”?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兴人 时间:2018-12-09 点击:

      近日,一篇题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并很快成了阅读量 “10万+”的“爆款”。文章提出:“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 “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这道理对不对?不对。

      袁隆平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正因为有他的努力与付出,在中国粮食最匮乏的年代,让大米的产量得到提升,切切实实地缓解了13亿人口的吃饱肚皮问题。饮水不忘掘井人,吃饭不忘种田人。我们吃了43年的杂交水稻的饭,饭吃饱了,怎么可以把开创者忘了?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则是中国。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 “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是袁隆平。早在1975年,袁隆平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以及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袁隆平的成就有没有被 “过度放大”?老实说,非但没有,还嫌不足。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 “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而相比这样巨大的成就和贡献,我们对这位农业科学家的宣传和“估价”,还应当大大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功成名就、名满天下,袁隆平却没有退归林下、安享晚年。他依然专注于田畴,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壤和研究。这位88岁的耄耋之人,又为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沙漠能不能长水稻?不久前,袁隆平带领技术团队,运用“四维改良”技术,在迪拜热带沙漠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初获成功,他让寸草不生的热带沙漠有了种植的可能,让阿拉伯的“天方夜谭”变成现实。这是他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袁隆平用一辈子的人生践行了自己的主张——“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就去做,再小的可能都要尝试,从来不计成本、不惜血汗”。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这是一个大写的名字,是中国人的脊梁,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给我们米饭吃”的人,当然不只袁隆平一个。但不妨听听袁隆平的同行们是怎么评价他的:“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 ‘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许多在水稻杂交领域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农科专家,都承认自己的成果中含有袁氏基因。可见,对袁隆平的宣传,并没有“过度放大”,也无意抹杀其他“给我们米饭吃”的专家的成就。

      当然,记住更多“给我们米饭吃”的人,同样是应当且重要的;给其他科学家以“舞台”(未必是“留给”其他科学家——好像非此即彼一样),也是十分必要的。谁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我们都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但我们也要明确指出,有人把袁隆平与其他科学家置以对立的位置,撇开科学上的争议,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是更值得担忧的。

      在有人“唱衰”袁隆平时,我们更不能“遗忘”袁隆平,哪怕是“暂时遗忘”一下。
 

(责编: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 26进6,陕西选老兵当副市长依据啥标准
    下一篇:台湾怎样独立?大陆教授:把台湾岛在水下从根部锯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