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丨一块饼的四十年

来源:上游新闻 作者:邹飞 纪文伶 时间:2018-09-22 点击:
      无月饼不中秋。中秋年年过,最离不开的,就是月亮和月饼。四十年来,除了头顶那片月光依旧,月饼却已悄然不同。
 

 
      63岁的刘崇华出身制饼世家,是与月饼打了近四十年交道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得一手好饼。在他眼中,一块小小的月饼,承载的是岁月与情感,传统与革新。千百年来,月饼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亲情,体现传统文化品味的一种象征性应时食品。在改革开放之后,月饼也经历了巨大变迁。
 

 
      刘崇华记得,到了八十年代初,要想吃到作为节令点心的月饼,除了粮票,还必须得有中秋节特供的月饼购买券,限时限量供应。一块月饼价格大概是几分钱到一角钱,够吃上一顿饭了,可以算是食品中的"奢侈品"。

      当时重庆生产月饼的企业极少,全部是手工制作。在华生园食品厂,临到中秋,做月饼的几位师傅全部上阵,忙得不可开交,深夜里也能听到车间传来"砰砰砰"敲月饼模的声音。通常是两三位师傅一组,哪怕是不歇气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一千多个。

 

      到了八十年代末,月饼已不再是稀缺品,包装上也开始讲究起来,流行起纸质的月饼盒。当时刘崇华就请来美工师为盒子绘制精富有中秋韵味的精致彩绘,玉兔、嫦娥奔月、花卉的图案,显得比较有档次。

      九十年代, 刘崇华去广州、香港"取经",他发现沿海地区流行的铁盒包装甚是喜庆。一个红色方形铁盒,娇艳的牡丹绽放在平整光滑的盒面上,传递着花好月圆、花开富贵的好意头。于是这种铁盒也一度风靡重庆,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月饼包装。不仅如此,里面的每个月饼都用塑料袋和托盘进行独立包装,外加干燥剂。这样一来,不光好看,存放时间也更长了。

 

      刘崇华认为,老祖宗传下的传统手工技艺肯定要保留。但时代在进步,作为制饼人,就得根据大众的口味进行改革。

      目前华生园月饼的口味已有一百多种,除了传统的肉型、水果型,还增加了咖啡、抹茶,冰激凌、芝士等新口味。同时,也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五仁月饼,以核桃仁、杏仁、芝麻、瓜仁、花生仁、松子仁、精酿白酒为基料,辅以纯手工制作的秘制饼皮,入口香脆甘甜酥松利口,绵软细腻。

 

      一块小小点心的变迁,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作为重庆华生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崇华深感肩上的责任,他至今每天都往车间跑,也会亲手制饼。"改革开放给了这块老字号第二次生命,唯有好好传承,用心做好每个饼,才不会失了味道。"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越卫生部: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因罕见病毒性疾病去世
    下一篇:灶膛的变迁(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