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兵团的戌边实力及其历史意义(3)
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梁文玺 时间:2018-08-31 点击:
守我国门 保我边疆
——难忘兵团备战“戍边”岁月
作者:梁文玺 (原兵团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
——难忘兵团备战“戍边”岁月
作者:梁文玺 (原兵团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一晃,我离开北大荒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已经30年了。时空更替,抹不掉永恒的记忆。每当我回忆起在黑土地上度过的十年,回忆起那紧张生动的北大荒岁月,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196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的6月18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以黑龙江省原东北农场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加上部分省属农场,组建整编为兵团直属的5个师62个团,执行“屯垦戍边”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组建兵团犹如刮来一股强劲的春风,迅速吹遍了北疆的白山黑水。一时间,北大荒沸腾了!
《辞海》里对“屯垦戍边”的解释是——
“屯垦”:屯兵边境,就地开荒。它与屯田紧联。中国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指派兵士和农民垦种荒田。
“戍边”:军队驻防为戍。戍守边疆。唐朝诗人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据史书记载,曹操广行屯田,充实了曹魏力量。明代屯田范围最广。
这不难看出:“屯垦戍边”是一个事件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历史传统文明发展演变中的一个闪光点。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内涵又被延伸了,有了与过去不同的新内容、新方法、新要求。因此1968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称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建设黑龙江,保卫黑龙江,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历史性要求。
保卫建设东北边疆
众所周知,原苏联是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建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了良好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原苏联一步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1959年,原苏联政府擅自撤回援助中国建设专家,撕毁多项合作协议,而后又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不断进行武装挑衅,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一贯主张和平,维护正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与之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196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的6月18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以黑龙江省原东北农场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加上部分省属农场,组建整编为兵团直属的5个师62个团,执行“屯垦戍边”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组建兵团犹如刮来一股强劲的春风,迅速吹遍了北疆的白山黑水。一时间,北大荒沸腾了!
《辞海》里对“屯垦戍边”的解释是——
“屯垦”:屯兵边境,就地开荒。它与屯田紧联。中国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指派兵士和农民垦种荒田。
“戍边”:军队驻防为戍。戍守边疆。唐朝诗人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据史书记载,曹操广行屯田,充实了曹魏力量。明代屯田范围最广。
这不难看出:“屯垦戍边”是一个事件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历史传统文明发展演变中的一个闪光点。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内涵又被延伸了,有了与过去不同的新内容、新方法、新要求。因此1968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称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建设黑龙江,保卫黑龙江,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历史性要求。
保卫建设东北边疆
众所周知,原苏联是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建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了良好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原苏联一步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1959年,原苏联政府擅自撤回援助中国建设专家,撕毁多项合作协议,而后又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不断进行武装挑衅,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一贯主张和平,维护正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与之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中苏边境线长达7500公里。这条边界线,完全是1858年后,沙皇俄国趁中国“大而弱”之时,意为变东北为“黄俄罗斯”,多次入侵我国并强加多条不平等条约划定的。中苏边境东段,单与黑龙江省相接的边境线就长达近3100公里(水界2780公里、陆界260公里)。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江中,有大小岛屿1152个,按主航道中心线分,在苏侧538个,在我侧614个。但在苏制十万分之一地图上,将当属我方岛屿划入苏境的多达531个。苏军在中苏边境大量增兵,部署在亚洲地区的针对中国的总兵力达一百万人,坦克二万余辆,飞机三千多架。他们还在黑龙江对面纵深组建了两个空运突击旅,其中一个部署在我黑河地区对面的苏联境内。一个新的大规模武装入侵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那时,在黑龙江近5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我国只部署一个野战军和几个边防团,中苏双方军力对比相差悬殊。在边境地区和纵深要点,兵力薄弱,空隙较大。为了国家的安危,同时为了加强东北及黑龙江的安全,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决定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当时的战略构想是,兵团在沈阳军区的指挥下,进行战役火力侦察,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役要点,杀伤迟滞敌人有生力量,掩护野战军展开战役。同时进行全民战争动员,组织指挥广大军民打击歼灭入侵者。这既是一项艰巨光荣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在当时来说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快速组建武装部队
为了防止原苏联对我国进行突发地面武装入侵,沈阳军区党委根据“6·18”批示要求,决定:以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为基础,分别抽调精干人员,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指挥保障机关;从驻东北地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一些有实战经验的身体好的现役军人,分别担任兵团5个师60多个团的主管领导和部分机关工作人员。
当时,老红军、沈阳区副政委兼兵团政委李少元少将,老红军、身经百战、主持兵团工作的第一副司令员颜文斌少将,老红军、兵团政委程克廉等,率三千余名现役干部,以只争朝夕精神,打起背包就出发,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从四面八方奔赴兵团各级战斗岗位。他们会同原东北农垦总局领导,和有实践经验懂生产的农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迅速组成兵团、师、团领导机关,开始执行屯田戍边的伟大历史使命。
自1968年夏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先后有近50万知识青年,来到兵团,充实各师团连队,为北大荒增添了巨大活力与生气。
也就在知识青年来兵团的同时,兵团党委根据屯垦戍边之需,经黑龙江省、沈阳军区、中央批准,适时在同江、饶河、抚远千里荒原的三角洲地区,以原七星等4个团(场)为基础,组建兵团第六师,师部驻七星。
紧接着,动员最大力量,抢修二龙山至抚远长达320公里的屯垦戍边公路。在公路沿线两侧适宜地点,新组建60团(今前进农场)、61团(创业农场)、62团(红卫农场)、反修营(前锋农场)。这些新建团在严冬里边组建,边接收安置知识青年,边不误农时搞生产,好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1969年2月底,在冰雪稍融的初春,我随兵团刘竹轩副司令带领的慰问团,乘汽车去六师,调研慰问新建团队和知识青年。
汽车行驶在二抚公路上,眼前千里荒原,白雪茫茫,还有那茂密的芦苇杂草和零星成片的杨桦林,二三十公里不见人烟。獐狍野鸡少则十几二十多只,多则五六十只大帮成群。它们在公路上时而走走望望,时而左跑右蹿。到了今创业农场公路岔路口,见到几片较大的杨桦树林,一群群黑色乌鸡在林中飞来飞去,落落停停,别具风景。
此情此景令刘副司令惊叹不已。这么多比家鸡还大的野生乌鸡,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刘副司令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就叫乌鸦岭吧!多么可爱的北大荒黑土地啊!
到了新建团队,知青们纷纷从帐篷里跑出来列队欢迎我们,他们情绪高涨,全不见艰苦的野外生活带来的不快。要知道荒原上严冬季节住帐篷、烤火炉,吃的是盐水煮黄豆、冻土豆、萝卜,那是多么不容易呵。年近半百的刘副司令员深受感动,坚持和大家一起夜宿帐篷,在荒原上度过了一个寒冻之夜。
从1968年底到1969年初,沈阳军区调集大批枪炮弹药,运至兵团各师。兵团司令部依据作战预案,按中国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营编500余人(其中编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同时还组建367个武装排,总计达2.2万人被武装起来。共装备步枪8000支,冲锋枪4000支,轻机枪630挺,12.7高射机枪45挺,60炮210门,82迫击炮110门,75反坦克炮130门,76加农炮30门,40火箭筒320具。还装备相当数量的手枪、手榴弹、反坦克手雷等武器,并备有至少一个基数的弹药。
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常规武装力量。
按作战方向任务组建的武装营: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团一师6个营;在鹤岗、萝北方向,兵团二师8个营;在宝清、饶河方向,兵团三师5个营;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团四师9个营;在双山、齐齐哈尔方向,兵团五师3个营;后组建的兵团六师武装4个营。
到1970年,沈阳军区进一步加强了兵团战备建设步伐。在原武装力量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一个步兵团(26团),驻佳木斯东万宝地区;在汤原组建武装炮兵63团;在大庆、兵团、师部等要点目标区,组建了21个高炮连、8个警通连,武装人员递增到4万人。重机枪达234挺,37高射炮84门,122榴弹炮18门。进一步增强了黑龙江的边防力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