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陷阱导致经济“大萧条”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孙丹 时间:2018-08-28 点击:
当前,美国挑起的全球贸易摩擦很可能导致 “贸易失速”现象再现。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表面来看,历史上的这次“大萧条”源于选举周期的短期政治行为。一战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关税水平比战前显著提高。1914年至1922年,美国平均关税率为 28%;1923年至 1929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8%。
1930年,美国共和党主导的国会仍打算提高关税水平。1930年 5月,1028位经济学家给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写了一封公开信,力劝他否决关税法案。但胡佛并未采纳,原因之一就是他在竞选时作出了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的承诺。最终,这个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平均关税率增到47%。
美国的举动,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关系,引发了各国的贸易报复。1929年至 1932年,世界范围内关税水平几乎提高了一倍,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经济衰退随即演变为 “大萧条”:1933年,国际贸易额降至1929年的35%;1930年至1932年,美国经济增速年均下滑9.3%;世界各国的失业率迅速攀升,美英德加四国1932年的失业率均超过20%。
本质上,大萧条是由于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在权力转移过程中陷入了“金德尔伯格陷阱”。金德尔伯格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歇尔计划的思想构建者之一。他认为,美国一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但仍奉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未能接替英国扮演的角色发挥领导作用,才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言之,如果崛起大国不能承担领导责任,就会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短缺,如没有自由开放的贸易体系、稳定高效的金融市场、防止冲突与战争的安全机制等,从而造成全球经济混乱和安全失序。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乱局可主要归咎于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而非绝对衰退。美国极力利用国际资本的流动和逐利的本性,对崛起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实行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是,由于美元具有近乎无限的融资能力或“信用创造”能力,美国没有任何意愿发起或参与体系改革;经济体量最大的欧盟,由于成员涵盖多个国家,政治、经济利益难以统一,不具备采取共同行动的能力,也就只能默认美国的“胡乱作为”。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承担大国责任,而且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意在通过陆上、海上和空中道路连接欧亚大陆。一方面,对冲“逆全球化”潮流而引发的资本、技术回流;另一方面,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纳入全球价值链,以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更有效地发挥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
同时,中国还连续成功举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一系列理念先进、举措务实的会议;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也即将于9月份在北京举行峰会。在美国为世界制造一堆又一堆麻烦的情况下,中国努力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举动,为避免“大萧条”的重现以及国际秩序的稳定发出了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