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学:家国情怀始终如一

来源:光明网 作者:报道 时间:2018-08-11 点击: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言,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这本厚重的教科书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改革与发展、传承与创新?记者日前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 张悦鑫/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经历怎样的变化,又有什么是不变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经历了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实验,经历了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淘洗,经历了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总体上看,这个时间段的中国文学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非网络时代的文学时期,后一个时期,是网络时代的文学时期。何为非网络时代的文学?就是网络还没有产生之前的文学创作、传播、批评和阅读。何为网络时代的文学?就是网络覆盖之下的文学创作、传播、批评和阅读。

      以网络技术为分野,将文学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或许有的人会感到过于简单,尤其是一些从事具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人,似乎自己的创作、批评与网络没有必然关系,甚至一些人至今不上网,不用电脑写作,不看网络上的东西,过着与网络绝缘的生活。如果着眼于这些人的创作、阅读和文学视野,的确会让人感到文学与网络毫无关系。但从文学史角度来考虑,一些技术因素对文化生活的介入,其意义和影响,未必只限于技术领域。同时,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化变迁,不会因为少数人的不介入、不接受而停滞了变化的脚步。譬如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都会谈到印刷术产生之前与之后,文学整体格局的改变。这种变化涉及文学世界的方方面面,由此而成为文学的时代分野。当然,在这个时代趋势之中,一些作家、诗人的创作或许与印刷术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并不影响后来的研究者将他们纳入不同的时代文学格局之中来看待和审视。四十年来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互联网技术进入文学世界。由此,中国文学经历着自印刷术产生以来的最大变革。

      在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学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特征。她将所有的文学实验都归结到自己的审美世界,而且继续推进和扩大着自己的范畴。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本体的重要性,用一个概念来讲,就是中国文学的文脉。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尽管分支众多,形态各异,但就文脉而言,千言万语最后都归入长江黄河。作家们认识到我们所有的创作、写作都是和中国文学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抒发一点小情感、小灵感。这也是四十年来中国文学变化中的不变。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文学的地位似乎有所下降。站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历史新起点上,中国文学未来路在何方?

      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读者会感慨今天的作家作品地位没以往那么高,似乎文学在走下坡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以长篇小说为例,从粉碎四人帮到80年代,长篇小说的出版总量大概不超过400部,而现在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近四、五千部,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人们的选择、关注点是多样的,很难再出现80年代那种一部作品万人追捧的现象。

      再者从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上,我们可以比对下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可以发现水平并没有下降。我们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比方说莫言的一些小说、贾平凹的一些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等等。这些90年代后出现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最近五、六年期间,中国文学也表现出很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些实力型的作家,像贾平凹、王安忆等等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长篇力作。贾平凹以秦岭作为书写对象,描写历史上在秦岭这个空间当中发生的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讴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从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作家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自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从生活中、从历史中由衷地感受到这种文化自信,并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

      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到《三体》摘得雨果奖,中国文学正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学正在扮演怎样的角色?

      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在早些年,所谓的走向世界就是向西方学习、接受外国文学,作家鲜少有真正身体走出去的。而今天,像莫言、王安忆、韩少功、余华、苏童、毕飞宇等等作家经常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作家交流创作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作品自然就"走出去"了。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全世界各国的书展都会有"中国作品"这个主题,这说明各国的主办方已经认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学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国际性的文学奖项、文学杂志、文学论坛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作家和中国作品的身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需要融入到世界中去,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的滋养跟启迪,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密切程度已经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201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远东文学国际大会,主题是向茅盾先生致敬。会上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长说,茅盾的作品在俄罗斯的发行量已经超过70万本,很多读者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区,文学作品更加感性、更加生动,许多外国读者正是通过中国文学逐步走近中国、走近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办特区的"孙悟空"见证改革开放40年
    下一篇: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