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50年,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
来源:央视科技频道 作者: 北洋君 时间:2018-06-11 点击:
诗人臧克家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50年前的今天,
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
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死去!
周总理听到他的死亡,
震惊地掉了手中的茶杯……
他叫 姚桐斌 ,
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没有他,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
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巨星,
却在45岁正值壮年时,
惨遭暴徒殴打致死!
今天,是他逝世50周年祭,
让我们一起认识 、一起怀念
中国之脊梁
——姚桐斌!
1922年,姚桐斌
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一个贫苦家庭,
家里三男五女,
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全家十口人,
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
尽管穷苦,姚桐斌的父亲
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
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
在班里始终保持第一名。
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
父亲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
校长不肯放弃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学生,
数次来到姚家劝说,
父亲才终于同意他继续上学!
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
时间不长,家里就实在拿不出学费,
他最终还是辍学了。
辍学后的姚桐斌为了能继续读书,
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
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
他才终于攒够了学费,
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
由于缴不起住宿费,就一直睡在教室里。
1937年,上海和无锡先后沦陷,
一心要读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
跟四个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
1939年,他才终于到了江西吉安县,
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姚桐斌极为珍惜读书的机会,
学习非常刻苦,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
他取得总分第一名。
报考五所大学竟然全部发通知录取他,
由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
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
他对同学说:“开发中国的资源,
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那时的大学生活是很艰苦的,
特别是姚桐斌这样的穷学生,
冬天,他只有一件薄薄的土布棉被。
为补生活费用之不足,
他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为中学生补习功课。
尽管还要挣钱养活自己,
姚桐斌始终都是学习最刻苦的,
每晚,姚桐斌的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
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
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暗矿冶研究所。
1946年,一心想要继续深造的姚桐斌,赶上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
考生云集,角逐激烈,
姚桐斌又以优异成绩取胜,他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这个曾经连饭都吃不饱、
连中学都上不起的穷孩子,
硬是靠着自己的拼搏,一步一步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用了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
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之后,他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
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在外人看来,这个穷小子不仅鲤鱼跃了龙门,
更实现了从贫苦阶层到
精英阶层、甚至是英国上层社会的飞跃。
但姚桐斌从未这样想,留英的年月,他一直有两个担忧:
一是怕在国外的优裕环境中
沾染资产阶级习性;二是怕所学东西
对人民大众没有直接的用处。
因为在姚桐斌心中,最最迫切实现的,是让积贫积弱的祖国,
尽快强大起来!
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们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
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他在英国各地奔走,
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
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
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姚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
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
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
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
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
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
邀请姚桐斌去德国,
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
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
仅仅三个月,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在联邦德国的四年中,
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在此期间,姚桐斌思想上也有一个飞跃,
由一名爱国者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外人看来,他在德国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实际上,他心中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
依然是那一片古老的土地。
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
1957年,姚桐斌决定
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
放弃优渥的待遇和生活回国。
德国政府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强力阻挠,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
姚桐斌才终于回到了
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一切从零开始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国,
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都希望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
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
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
(即国防部五院)工作,
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1962年,703所成立,
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当时的研究室只有12个人,
条件非常简陋,
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
什么都没有!
与此相对应的是,
我国工业材料发极其落后!
当时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
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姚桐斌面对的,
是一穷二白,更是一切从零开始。
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
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空谈、空想!
而这些,都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
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苏联根本不将技术告诉我们,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
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试验,
他们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
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
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
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入研究课题。
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
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
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
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
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
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
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
“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
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姚桐斌很有远见地提出了
材料先行的思路,
为将来新型号火箭做准备。
从1960年至1965年,
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
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
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
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
才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
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甜蜜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却突遭横祸!
1957年,刚回国的姚桐斌
住进了研究生招待所,
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位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孩!
她叫彭洁清,
两人一见钟情。
彭洁清女士回忆丈夫,2007年采访镜头
几十年后,彭洁清女士
回忆起与丈夫的第一次见面,
仍情不自禁地说:
他1米77,又高又帅,
最吸引我的是他黑的头发!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
留学生迎春晚会上,
刚回国的两人,瞬间被彼此吸引,
迎着对方灼灼的目光,
他们翩翩起舞,一见钟情!
姚桐斌的性格比较内向,
而彭洁清则非常活泼,
姚桐斌说:我要是也找一个
跟我一样每天只知道xyz的人,
生活该多么无趣!
而跟彭洁清在一起,
姚桐斌就无比开心和幸福!
繁忙的工作,
使得姚桐斌不能够
每天回家与妻子团聚,
而且姚桐斌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
甚至,连他办公室的电话,
都不曾告诉过妻子。
1958年秋天,
彭洁清还没有到预产期,
就已经有临产迹象,
她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只好敲对面邻居家的门,
是邻居帮忙找了一辆车,
把彭洁清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人生中第一次生产,
彭洁清身边没有一个人陪,
她独自在医院生下了孩子,
委屈又伤心。
第二天一大早,
姚桐斌带着一束鲜花来到医院,
看到丈夫的那一刻,
刚当上母亲的彭洁清哭了,
也原谅了因为忙工作,
不能照顾自己的丈夫!
姚桐斌是个温柔的丈夫,
更是慈爱的父亲,
几年之后,这个幸福的家庭,
有了三个可爱的女儿!
那时,彭洁清
在北京西郊一所大学教书,
一周只能回来一次。
于是,姚桐斌除了忙科研,
就是照顾家里来做一些家务。
每天晚上,他都要哄三个女儿入睡。
每周六晚上,妻子回家,
姚桐斌都会把客厅的门打开,
坐在家里面向门的沙发上,
这样,妻子一回家,
第一眼就能看到他……
每个星期一早上,
他会牵着妻子的手,
穿过大街小巷,
亲自把她送到车站,
看着她上车,直到汽车发动了,
他才注视着远去的汽车离开。
几十年之后,
彭洁清仍能回忆起跟丈夫在一起的
每一个细节,想起丈夫,
彭洁清有些哽咽地说:
我非常珍惜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珍惜!
而这样的幸福,却在50年的今天,
1968年的6月8日被彻底打破。
那天是星期六,
是彭洁清回家的日子。
这次,迎接她的不是丈夫,
而是三个女儿哭天抢地的哭声:
“爸爸被人打死了……”
已经没有了呼吸的姚桐斌
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
白衬衫血迹斑斑,
灰裤子上也是污血和脏土。
一只脚穿着袜子和布鞋,
另一只脚光着,没有鞋袜。
姚桐斌的头在沙发另一端的扶手上,
眼镜不见了,
脸上青一块紫一块……
姚桐斌常常以一个学者的单纯,
去观察当时的政治形势。
他多次给妻子和同事说:
“文化大革命后,
我们还要大干一场。”
出事前两天的6月6日,
姚桐斌还兴致勃勃地带领
703所的几位主任,去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孙家栋主持的防热方案讨论会,
一起讨论中国第一颗卫星
防热系统等研制方案和任务。
仅仅两天后,七机部两派发生激烈武斗,姚桐斌照样去上班。
中午有人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
劝他留在办公室,但他惦念孩子,还是回家了。
6月8日中午,姚桐斌刚刚拿起碗筷,
几个暴徒突然闯进家来,
拳打脚踢将他推出门外,
抡起钢管,猛击他的头部,
鲜血立刻冒出……
由于头部几处受重伤,
姚桐斌,这位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科学家,
于下午3时许停止呼吸,
死在了家中。
姚桐斌的死,震惊了研究所,
震惊了国防部,
也震惊了党中央。
当秘书将这一消息告诉
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时,
总理手中的茶杯掉在了地上……
他责令公安部长立即查明此案,
并指示有关部门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
加以保护,必要时用武力保护!
姚桐斌去世前最后修改的手稿
上世纪70年代,
我国某型火箭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
试验屡屡失败。
文革后,科研人员终于
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
解决了发动机材料问题,
而让他们感慨和落泪的是,
论文作者赫然写着——姚桐斌!
而五十年后的今天,
姚桐斌指导的科研成果与工艺
仍沿用在今天的航天飞行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
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1978年3月18日,
在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
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
七机部为姚桐斌
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1979年4月,两位行凶暴徒被绳之以法。
1983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
《革命烈士证明书》。
1999年9月的一天
彭洁清突然接到一封信,
信封里是一份来自
中央办公厅的请柬,
邀请她参加
“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
几天后的9月18日,
彭洁清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在那里,她见证了中央领导
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
这一天,彭洁清非常激动,
因为,她的丈夫姚桐斌
也是在这一天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说:
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
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听到这些话语,彭洁清已经是热泪盈眶!
那一刻,距离姚桐斌去世,
已经过去31年了,若是能在天上看到这样的盛景,
他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这枚沉甸甸的金质奖章,
这是国家给予姚桐斌的至高荣誉!
几个月后,彭洁清把这枚
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
重515克的两弹一星勋章,
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她希望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记住她的丈夫,姚桐斌!
为了缅怀姚桐斌,
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姚桐斌老家的故居旧址上
建成了姚桐斌纪念馆,
彭洁清每年都要来这里几次,
给丈夫姚桐斌的铜像前,献上45朵黄玫瑰!
彭洁清给丈夫献上45朵黄玫瑰
她说:丈夫离开时是45岁,
在我的心中,就在他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所有的时钟都停止了跳动,他永远是45岁!
2013年,彭洁清女士逝世,
终于跟她思念了整整45年的丈夫,在天堂相聚……
今天是姚桐斌50周年祭,
就在前些天,他的大女儿姚微明
在博客上写了一篇缅怀父亲的文字:
他少年时,不为家境贫寒所困,
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上学汲取知识;
青年时,为能有书读,
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为中国航天事业工作的十年中,
他所想的就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
祖国的强大多做贡献。
我希望大家换一个视角去看我的父亲,
每每谈到他,多想到的应该是
他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及他对中国航空航天做出的杰出成就。
父亲和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
如岳飞、文天祥一样,
高风亮节,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
光荣而捐躯。作为后人,我们要传承他对祖国的
一片赤胆忠心,高尚的人格,
及为中国的强大奋力而为的精神。
看到这样有道理更有格局的文字,
北洋君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篇缅怀父亲逝世50周年的文章,
字里行间没有一丝一毫
对历史、对时代的抱怨,
全部都是对父亲浓浓的爱,
和对祖国深深的情!
姚桐斌一生短暂却活得辉煌!
今天的中国航天载人技术世界领先,
他作为第一代航天追梦人,
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
今天,我们更不能将他遗忘在历史里。
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
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今天,在他逝世50周年的日子里,
请让我们一起铭记和缅怀他!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50年前的今天,
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
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死去!
周总理听到他的死亡,
震惊地掉了手中的茶杯……
他叫 姚桐斌 ,
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没有他,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
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巨星,
却在45岁正值壮年时,
惨遭暴徒殴打致死!
今天,是他逝世50周年祭,
让我们一起认识 、一起怀念
中国之脊梁
——姚桐斌!
从辍学摆摊的穷小子
到扬名西方的青年学者1922年,姚桐斌
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一个贫苦家庭,
家里三男五女,
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全家十口人,
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
尽管穷苦,姚桐斌的父亲
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
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
在班里始终保持第一名。
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
父亲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
校长不肯放弃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学生,
数次来到姚家劝说,
父亲才终于同意他继续上学!
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
时间不长,家里就实在拿不出学费,
他最终还是辍学了。
辍学后的姚桐斌为了能继续读书,
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
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
他才终于攒够了学费,
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
由于缴不起住宿费,就一直睡在教室里。
1937年,上海和无锡先后沦陷,
一心要读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
跟四个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
1939年,他才终于到了江西吉安县,
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姚桐斌极为珍惜读书的机会,
学习非常刻苦,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
他取得总分第一名。
报考五所大学竟然全部发通知录取他,
由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
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
他对同学说:“开发中国的资源,
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那时的大学生活是很艰苦的,
特别是姚桐斌这样的穷学生,
冬天,他只有一件薄薄的土布棉被。
为补生活费用之不足,
他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为中学生补习功课。
尽管还要挣钱养活自己,
姚桐斌始终都是学习最刻苦的,
每晚,姚桐斌的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
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
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暗矿冶研究所。
1946年,一心想要继续深造的姚桐斌,赶上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
考生云集,角逐激烈,
姚桐斌又以优异成绩取胜,他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这个曾经连饭都吃不饱、
连中学都上不起的穷孩子,
硬是靠着自己的拼搏,一步一步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用了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
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之后,他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
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在外人看来,这个穷小子不仅鲤鱼跃了龙门,
更实现了从贫苦阶层到
精英阶层、甚至是英国上层社会的飞跃。
但姚桐斌从未这样想,留英的年月,他一直有两个担忧:
一是怕在国外的优裕环境中
沾染资产阶级习性;二是怕所学东西
对人民大众没有直接的用处。
因为在姚桐斌心中,最最迫切实现的,是让积贫积弱的祖国,
尽快强大起来!
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们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
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他在英国各地奔走,
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
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
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姚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
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
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
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
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
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
邀请姚桐斌去德国,
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
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
仅仅三个月,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在联邦德国的四年中,
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在此期间,姚桐斌思想上也有一个飞跃,
由一名爱国者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外人看来,他在德国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实际上,他心中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
依然是那一片古老的土地。
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
1957年,姚桐斌决定
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
放弃优渥的待遇和生活回国。
德国政府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强力阻挠,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
姚桐斌才终于回到了
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一切从零开始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国,
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都希望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
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
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
(即国防部五院)工作,
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1962年,703所成立,
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当时的研究室只有12个人,
条件非常简陋,
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
什么都没有!
与此相对应的是,
我国工业材料发极其落后!
当时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
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姚桐斌面对的,
是一穷二白,更是一切从零开始。
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
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空谈、空想!
而这些,都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
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苏联根本不将技术告诉我们,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
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试验,
他们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
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
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
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入研究课题。
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
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
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
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
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
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
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
“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
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姚桐斌很有远见地提出了
材料先行的思路,
为将来新型号火箭做准备。
从1960年至1965年,
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
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
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
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
才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
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甜蜜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却突遭横祸!
1957年,刚回国的姚桐斌
住进了研究生招待所,
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位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孩!
她叫彭洁清,
两人一见钟情。
彭洁清女士回忆丈夫,2007年采访镜头
几十年后,彭洁清女士
回忆起与丈夫的第一次见面,
仍情不自禁地说:
他1米77,又高又帅,
最吸引我的是他黑的头发!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
留学生迎春晚会上,
刚回国的两人,瞬间被彼此吸引,
迎着对方灼灼的目光,
他们翩翩起舞,一见钟情!
姚桐斌的性格比较内向,
而彭洁清则非常活泼,
姚桐斌说:我要是也找一个
跟我一样每天只知道xyz的人,
生活该多么无趣!
而跟彭洁清在一起,
姚桐斌就无比开心和幸福!
繁忙的工作,
使得姚桐斌不能够
每天回家与妻子团聚,
而且姚桐斌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
甚至,连他办公室的电话,
都不曾告诉过妻子。
1958年秋天,
彭洁清还没有到预产期,
就已经有临产迹象,
她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只好敲对面邻居家的门,
是邻居帮忙找了一辆车,
把彭洁清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人生中第一次生产,
彭洁清身边没有一个人陪,
她独自在医院生下了孩子,
委屈又伤心。
第二天一大早,
姚桐斌带着一束鲜花来到医院,
看到丈夫的那一刻,
刚当上母亲的彭洁清哭了,
也原谅了因为忙工作,
不能照顾自己的丈夫!
姚桐斌是个温柔的丈夫,
更是慈爱的父亲,
几年之后,这个幸福的家庭,
有了三个可爱的女儿!
在北京西郊一所大学教书,
一周只能回来一次。
于是,姚桐斌除了忙科研,
就是照顾家里来做一些家务。
每天晚上,他都要哄三个女儿入睡。
每周六晚上,妻子回家,
姚桐斌都会把客厅的门打开,
坐在家里面向门的沙发上,
这样,妻子一回家,
第一眼就能看到他……
每个星期一早上,
他会牵着妻子的手,
穿过大街小巷,
亲自把她送到车站,
看着她上车,直到汽车发动了,
他才注视着远去的汽车离开。
几十年之后,
彭洁清仍能回忆起跟丈夫在一起的
每一个细节,想起丈夫,
彭洁清有些哽咽地说:
我非常珍惜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珍惜!
而这样的幸福,却在50年的今天,
1968年的6月8日被彻底打破。
那天是星期六,
是彭洁清回家的日子。
这次,迎接她的不是丈夫,
而是三个女儿哭天抢地的哭声:
“爸爸被人打死了……”
已经没有了呼吸的姚桐斌
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
白衬衫血迹斑斑,
灰裤子上也是污血和脏土。
一只脚穿着袜子和布鞋,
另一只脚光着,没有鞋袜。
姚桐斌的头在沙发另一端的扶手上,
眼镜不见了,
脸上青一块紫一块……
姚桐斌常常以一个学者的单纯,
去观察当时的政治形势。
他多次给妻子和同事说:
“文化大革命后,
我们还要大干一场。”
出事前两天的6月6日,
姚桐斌还兴致勃勃地带领
703所的几位主任,去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孙家栋主持的防热方案讨论会,
一起讨论中国第一颗卫星
防热系统等研制方案和任务。
仅仅两天后,七机部两派发生激烈武斗,姚桐斌照样去上班。
中午有人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
劝他留在办公室,但他惦念孩子,还是回家了。
6月8日中午,姚桐斌刚刚拿起碗筷,
几个暴徒突然闯进家来,
拳打脚踢将他推出门外,
抡起钢管,猛击他的头部,
鲜血立刻冒出……
由于头部几处受重伤,
姚桐斌,这位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科学家,
于下午3时许停止呼吸,
死在了家中。
姚桐斌的死,震惊了研究所,
震惊了国防部,
也震惊了党中央。
当秘书将这一消息告诉
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时,
总理手中的茶杯掉在了地上……
他责令公安部长立即查明此案,
并指示有关部门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
加以保护,必要时用武力保护!
姚桐斌去世前最后修改的手稿
上世纪70年代,
我国某型火箭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
试验屡屡失败。
文革后,科研人员终于
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
解决了发动机材料问题,
而让他们感慨和落泪的是,
论文作者赫然写着——姚桐斌!
而五十年后的今天,
姚桐斌指导的科研成果与工艺
仍沿用在今天的航天飞行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
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1978年3月18日,
在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
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
七机部为姚桐斌
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1979年4月,两位行凶暴徒被绳之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
《革命烈士证明书》。
彭洁清突然接到一封信,
信封里是一份来自
中央办公厅的请柬,
邀请她参加
“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
几天后的9月18日,
彭洁清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在那里,她见证了中央领导
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
这一天,彭洁清非常激动,
因为,她的丈夫姚桐斌
也是在这一天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说:
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
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听到这些话语,彭洁清已经是热泪盈眶!
那一刻,距离姚桐斌去世,
已经过去31年了,若是能在天上看到这样的盛景,
他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这枚沉甸甸的金质奖章,
这是国家给予姚桐斌的至高荣誉!
几个月后,彭洁清把这枚
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
重515克的两弹一星勋章,
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她希望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记住她的丈夫,姚桐斌!
为了缅怀姚桐斌,
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姚桐斌老家的故居旧址上
建成了姚桐斌纪念馆,
彭洁清每年都要来这里几次,
给丈夫姚桐斌的铜像前,献上45朵黄玫瑰!
彭洁清给丈夫献上45朵黄玫瑰
她说:丈夫离开时是45岁,
在我的心中,就在他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所有的时钟都停止了跳动,他永远是45岁!
2013年,彭洁清女士逝世,
终于跟她思念了整整45年的丈夫,在天堂相聚……
今天是姚桐斌50周年祭,
就在前些天,他的大女儿姚微明
在博客上写了一篇缅怀父亲的文字:
他少年时,不为家境贫寒所困,
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上学汲取知识;
青年时,为能有书读,
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为中国航天事业工作的十年中,
他所想的就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
祖国的强大多做贡献。
我希望大家换一个视角去看我的父亲,
每每谈到他,多想到的应该是
他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及他对中国航空航天做出的杰出成就。
父亲和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
如岳飞、文天祥一样,
高风亮节,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
光荣而捐躯。作为后人,我们要传承他对祖国的
一片赤胆忠心,高尚的人格,
及为中国的强大奋力而为的精神。
看到这样有道理更有格局的文字,
北洋君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篇缅怀父亲逝世50周年的文章,
字里行间没有一丝一毫
对历史、对时代的抱怨,
全部都是对父亲浓浓的爱,
和对祖国深深的情!
姚桐斌一生短暂却活得辉煌!
今天的中国航天载人技术世界领先,
他作为第一代航天追梦人,
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
今天,我们更不能将他遗忘在历史里。
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
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今天,在他逝世50周年的日子里,
请让我们一起铭记和缅怀他!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