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市长拿下这个大奖:每两年颁发1次每届仅1人
来源:新京报 作者:"政事儿" 时间:2018-06-03 点击:
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颁发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钢铁冶金专家和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获得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政事儿"注意到,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设立于1996年,每两年颁发一次,每届仅一人。该奖项主要奖励在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上届该奖项的得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获奖后徐匡迪感言:"这个奖实不敢当,不是谦虚,比如师昌绪先生是我的老师,不能和他们比。"
徐匡迪是中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据公开资料,他出生于1937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
据《人民日报》报道,1978年,徐匡迪"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当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此次会议被称为"科学的春天",之后科技工作得以恢复,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982年,徐匡迪被派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留学两年。回国后,他担任原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1989年,徐匡迪由教从政,被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任命为上海市教卫办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后任上海市市长。
据《徐匡迪详述:我亲历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件大事》一文记录,1992年春节,邓小平接见了上海市领导,徐匡迪也参加了会见。
"吴邦国书记向小平同志介绍我:'这是一位国外回来的教授,现在从政了'。小平同志说:'教授从政好啊!搞四化需要有很多的教授从政'。我听后受到极大的鼓舞"。
2001年,徐匡迪回归科研,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10年卸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离开领导岗位。
"政事儿"注意到,除了在冶金领域,徐匡迪还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近年卸任领导岗位后,他一直在发挥余热,参与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城镇化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规划。
最近一年,徐匡迪被媒体冠以一个新头衔--"雄安设计师"。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由徐匡迪牵头组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徐匡迪担任组长,对总体规划、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进行论证。
同时,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形成京津冀地区新的增长极,论证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的可行性,徐匡迪组织专家对雄安新区的规划进行了数十次论证。
去年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成立。"政事儿"注意到,在此一个多月前,去年2月,习近平曾到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此后还召开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座谈会。
当时,徐匡迪陪同习近平考察,并参加了座谈会。
"政事儿"注意到,此后,徐匡迪多次对外发声,详解雄安新区选址、功能、开发等社会关切。
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外,在河北再设立一个新区,这件事总书记早就在心里谋划了。"
日前他再次介绍,"当时就提出,不要盲目建设大都市,不要所有的中心城市都追求建成国际化大城市。"他说,全世界发展最快的不是超级大城市,而是城市带或者城市群。"交通上很方便,一小时能通达的城市群,是最适合发展的。"
"政事儿"注意到,徐匡迪还一直在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先后组织过制造业、城镇化、人工智能等咨询项目。
他认为,科技创新从引进、购买到实现自主研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还有一些差距,我们现在有了若干大国重器,还要有更多大国精器。"5月底,徐匡迪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道,"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这是不行的。"
他认为,科研人员要加强理论的研究和攻关,实现技术独立自主,"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