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养老”的探路者与先行者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劳 丁 时间:2018-05-20 点击:
——亲和源养老住区十年历程
亲和源的会员们兴致勃勃地切磋书画技艺。
亲和源老人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其乐融融。
新建的养老住区,显然超前于当时人们的观念,建筑美观,环境恬静。
亲和源老人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其乐融融。
新建的养老住区,显然超前于当时人们的观念,建筑美观,环境恬静。
亲和源养老住区,是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市场、民间等多方面合力探索众多养老模式里的一种,是对“一张床”式医护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它以中高层老龄人口为目标群体,以“快乐养老”为核心理念,将老年人对于生活舒适自由、医疗保健便捷、社交生活丰富的需求,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并且,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让老年人延续了退休前已养成的圈层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退休后的自在和轻松。
城市越来越“老”了。
200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被专家称为“深度老龄”。之后,在老龄“深度”上,数据变得越来越严峻:2015年,上海户籍的老年人口比例首破30%;2016年,老年人口占比数为31.6%;前不久,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上透露,这一占比数又升至33.2%。权威机构预测,到今年底,上海老年人口将突破500万;2020年将升至540万……(摘自《大城养老——上海的实践样本》)
老龄化峰值屡创新高,如何应对,成为城市管理中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从上海出发,播种快乐
一谈起“养老”,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病床”,联想的是对患病老人的临终关怀。当下抱着这样概念的人不在少数,更何况在10多年前。这没错,但却远远不够!
在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负有民生“托底”责任的各级政府相当重视,倾力于公办养老、公建民营养老等建设,挖掘潜力增加“病床”;还以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引领,集中资源扩大养老床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等新型供给模式,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在聚焦支付保障、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建设、信息化支撑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即便拼尽全力“奔跑”,也无法追赶社会老龄化的列车加速,尤其,公共服务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学历较高、讲求生活品质、需要社交文化的中产老人,他们退休后渴望得到的养老,绝不仅是“一张床”,也不甘赋闲在家。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毋庸讳言,10多年以前,绝大多数人聊及现代化养老,大多满脸迷茫,有的一听“养老院”三个字,情不自禁害怕,担心被抛弃。
亲和源集团的掌舵人奚志勇,一个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10多年前是一头黑发的少壮公务员,负责地方招商。由于经常出差,无法顾及落寞在家的母亲,从母亲颤颤巍巍的背影上,他看到了社会上更多老人因为子女忙碌而倍感冷落,也看到了并非“一张床”、而是有着亲情陪伴和精准服务的‘快乐养老’是一个巨大空白。
敢想敢干的他毅然下海了,他认定:社会更需要我做养老事业!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照片,照片里的四个中年男人,张文康、周星增、奚志勇、王正泉,个个意气风发,似乎在思考,又像在眺望。奚志勇董事长说,亲和源的“初心”,便源于他们四个人,他们当年的想法是,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文明相匹配,上海既要关注用于临终关怀阶段的许多张“床”,也要关爱数量更多的腰板硬朗的老人,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渴望各种适老服务,这,不应该被忽视。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养老模式。2005年,亲和源养老住区开始孕育和规划;2008年5月,专为老年人打造的现代化养老住区,在蝉声蛙声一片的康桥拔地而起。
这一片新建的养老住区,显然超前于当时人们的观念,它建筑美观,环境恬静,提供集日常生活照料、文体娱乐活动、健康管理、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创办者满心期待这样的模式能赢得各方面的掌声,但事实上,他们的“先试先行”,尤其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会员制养老,起初并不被广泛理解,习惯了接受公共财政补贴养老服务的人们,被亲和源入会门槛费50万元“惊呆了”,一时争议四起。如同许多新生事物的遭际,亲和源诞生之初,在喝彩和质疑的交织声中艰难地探索和成长,它面临双重考验,其一是:传统观念占据主流的老年人群,是不是愿意接受或主动追求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其二是,运用商业手段致力于养老服务,在公益服务和资本趋利之间的平衡木上,究竟能走多稳、多远?
10年里,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可贵的是,他们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1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需要多层级的养老服务,而亲和源的会员制养老,点燃了无数健康老人追求“快乐养老”的梦想。奚志勇董事长坚信:“只要提供的适老服务是以满足老人们内心追求为目标的,是高品质的,老人定会喜欢上我们,事业将越来越蓬勃和兴旺。”数据颇有说服力:亲和源自10年前从上海蹒跚起步,成长到目前,它的养老品牌已然成为中国养老领域的先行者,它是“上海牌”,也是“中国牌”;不仅在上海,在北京、深圳、青岛、杭州、三亚、象山、桐乡、海宁等地也纷纷建造了亲和源养老住区,数以万计的老年家庭将一生的养老托付给亲和源。过去,亲和源高管曾去欧、美、日考察养老院,如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行频频来亲和源参观考察,与此同时,英、美、德、日、韩、新加坡等地知名媒体纷至沓来采访并正面报道,还有上万家企业来亲和源学习考察……
改变养老,核心是“价值创造”
身为热心研究养老问题的传媒人士,笔者曾走访中国多个养老住区;对于有10年探索实践的亲和源集团,与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有过多次头脑碰撞,思想交流。
笔者还走访了住在亲和源的一批老龄会员,他们中有中国“第一代飞行员”,第一代半导体专家,当年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从海外慕名而来的“老海归”,名气响当当的文艺界老前辈以及诸多大学教授、医生、工程师,等等。
笔者与他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你们真的快乐吗?你们期待的服务都实现了吗?
积累数月的调查采访,笔者真切感受到:亲和源作为行业的探路者、开拓者,对于中国养老市场的价值和意义。它弘扬“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忧”的理念,开创的是“秘书式”一整套服务体系和由会员中的“理事会”自治管理的运营模式,它超越“一张床”的品质体现在:充分尊重入住会员的自由和隐私,你关门就跟享受其他公寓生活没有什么差别,但打开门便能遇到志趣相投、亲热往来的朋友;亲和源利用数据管理手段,为每位老人建立专属的生活模型、健康模型、快乐模型,让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亲和源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全方位提供适老化、人性化的服务,譬如,老人入住小区后,拨打“6001”中心电话或摁动每个房间设有的红色紧急按钮,24小时随时可以找到充满善孝情怀的服务秘书,老人们特别青睐这里“随时可以找到人”的细致体贴,而他们远在海外的子女也格外放心,往往只需通过电话或微信,能随时了解自家长者的身体及精神状况等;他们在小区里开设的医院、护理院,使得老人获得“家门口的医院”服务,一旦有紧急状况,还有及时送往三甲医院的绿色通道;考虑到不少老人对未来收入没有预期、不敢消费,亲和源还创新设计养老产品,让老人降低养老成本……如此这般“家中有机构,机构中有家”,医养结合的生活环境,使得开明的老人往往在实地兜转了一圈后,就迫不及待去做儿女思想工作,希望儿女理解他们毅然选择迁居亲和源的意愿。
经过调查、体验,相比于居家养老,笔者对亲和源的特色大致概括如下:
一是亲和源的环境以及空间设计,类似国际上的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简称 CCRC),具有复合型养老功能,即从老年的生理、心理出发,以无障碍和人性化设计理念设计建造,适当介护、介助,使得老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选取与自己身体相适应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而不是“一刀切”式的“你供给,我接受”模式。二是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亲和源细分了老年群体中物质或精神的种种需求,创造性地组织了可组合、可持续的“爱乐”“爱养”“爱旅”等产品系列,让会员们在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或旅游考察中获得精神愉悦。三是他们的理事会管理模式,“会员理事会”,是亲和源养老住区的常设机构,由老人们通过民主协商推选出的会员代表,与公寓代表共同组成,理事会代表老人反映建议或意愿,与服务商协调沟通,也参与养老住区其他运营管理及服务的监管与评估,等等。
此外,亲和源的“秘书式”服务、科技助老服务、公益课堂服务也很具特色。譬如,生活秘书、健康秘书、快乐秘书的设置,满足老人的精准需求;“时间银行”倡导老年义工互助,让老人实现了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转变;公益课堂则通过组织老人向社会提供朗诵、乒乓、口琴、绘画等培训,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公益成就老年价值”。
成功秘诀,在于“出发点”
亲和源养老住区,是老龄化社会中,市场、民间等多方面合力探索众多养老模式里的一种。从笔者角度的观察,也从它的目前规模和发展势头看,未来健康老人会更加青睐这样的“快乐养老”。它是对“一张床”式医护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满足了中高层老龄人口对于生活舒适自由、医疗保健便捷、社交生活丰富的需求,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让老人延续了在职期间所养成的圈层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退休后的自在和轻松。
从亲和源首创的服务模式屡屡被后来者借鉴或模仿,使得这样的住区服务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在各地迅速“蔓延”,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思索,“养老”以及“老人”的定义,需要不断地刷新。据奚志勇介绍,广泛意义上的养老机构,必须抱有这样的观念:首先,它是老人“家”的延伸,是过去丰富生活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一张“病床”;其次,“Yes”文化,即养老机构的所有服务,应以最大程度满足老人一切需求为中心,随时让老人可以“叫到人”;第三,助而不替,鼓励老人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让大脑和器官保持发达,只有当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给予满足,而不是将机构的养老服务“强加”在老人身上。
亲和源是善于“自我革命”的,无论与董事长奚志勇交流,还是与管理团队的高管以及各个分公司负责人交流,无不感受到他们身上“不进则退”的忧思和追求卓越的品格。即便是目前备受好评的康桥“旗舰住区”,在他们眼里只是1.0版本;他们在探索升级换代的2.0版本,通过现代技术的引进和现代服务的提升,将“父母开心”和“子女放心”变得更加丰满;他们还在研究规划3.0版本,渴望将现代化的三甲医院的服务也纳为“基本配置”……有的想法,乍一听似乎不太合乎当下现实,但已经走过10年的他们,就是一群敢想、有梦的创业团队,创业精神与用心做事,成了他们公司的文化基因。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在宁波象山举行的“务虚会”,他们不仅将熟悉国际管理经验的专家请进来讲课,中高层干部之间也“肝胆相照”,互相建言。奚志勇董事长认为,商业的产业要用公益的思维去做,公益的事业要用商业的思维去做!他说:我数年前就在内部大会以及外部的论坛上多次强调这样的观点,亲和源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养老是个特殊行业,必须怀着公益之心去做,但也要善于发挥企业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公益事业做得更好,但是千万不能反过来,以企业的心态,将公益只作为幌子,这样在养老行业的路上走不远,甚至会“栽跟斗”!
奚志勇跟笔者聊起古希腊哲人说过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并做自己的事。”他议论说:“做公益,首先要对‘老人’以及‘养老’的认识保持先进,这决定了养老事业的成败。”
而他怎么看待“老人”和“养老”呢?他说,传统观念中,老人基本被认定是弱势群体,所谓“养老”,突出的是“养”字,这也是社会公认的要对老人赡养的底线。据他研究,国外老年学里面,并没有“Elderly Feed”(饲养)的说法,普遍使用Family Support(家庭支持)一词,其中蕴含的另一层深意,即不要将老人一味地视作弱势,譬如,老人集聚的财富相当可观,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报告,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拥有的财富是35岁以下年轻人拥有财富的47倍;再说,老人拥有智慧和体验,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与感悟更加丰富、透彻,他们获得社会和家庭的奉养和亲情是公平的体现,符合人类反哺的天性; 社会和家庭不应该抱着对弱势群体的心态去“布施”和“供养”,而应该让老人有尊严地去享受退休后的崭新生活,尤其要给予老人自主选择养老生活方式的权利,而不是由机构或儿女强制性地“赐予”他们一种生活。这,才真正是对他们奋斗一生的肯定和尊重。
的确,亲和源在中国养老领域的思想颠覆、服务创新、品牌成就等,都与他们的出发点息息相关,这个出发点,即对“老人”以及“养老”的与众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大半年以来,数次漫步在鸟语花香的亲和源养老住区,看着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的老人,也曾拜访居住其间的退休名人,看到他们由衷的欢畅,笔者心生羡慕,不是羡慕他们的年纪,而是羡慕他们在两鬓染霜的时候依然拥有快乐!
城市越来越“老”了。
200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被专家称为“深度老龄”。之后,在老龄“深度”上,数据变得越来越严峻:2015年,上海户籍的老年人口比例首破30%;2016年,老年人口占比数为31.6%;前不久,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上透露,这一占比数又升至33.2%。权威机构预测,到今年底,上海老年人口将突破500万;2020年将升至540万……(摘自《大城养老——上海的实践样本》)
老龄化峰值屡创新高,如何应对,成为城市管理中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从上海出发,播种快乐
一谈起“养老”,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病床”,联想的是对患病老人的临终关怀。当下抱着这样概念的人不在少数,更何况在10多年前。这没错,但却远远不够!
在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负有民生“托底”责任的各级政府相当重视,倾力于公办养老、公建民营养老等建设,挖掘潜力增加“病床”;还以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引领,集中资源扩大养老床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等新型供给模式,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在聚焦支付保障、医养结合、护理队伍建设、信息化支撑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即便拼尽全力“奔跑”,也无法追赶社会老龄化的列车加速,尤其,公共服务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学历较高、讲求生活品质、需要社交文化的中产老人,他们退休后渴望得到的养老,绝不仅是“一张床”,也不甘赋闲在家。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毋庸讳言,10多年以前,绝大多数人聊及现代化养老,大多满脸迷茫,有的一听“养老院”三个字,情不自禁害怕,担心被抛弃。
亲和源集团的掌舵人奚志勇,一个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10多年前是一头黑发的少壮公务员,负责地方招商。由于经常出差,无法顾及落寞在家的母亲,从母亲颤颤巍巍的背影上,他看到了社会上更多老人因为子女忙碌而倍感冷落,也看到了并非“一张床”、而是有着亲情陪伴和精准服务的‘快乐养老’是一个巨大空白。
敢想敢干的他毅然下海了,他认定:社会更需要我做养老事业!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照片,照片里的四个中年男人,张文康、周星增、奚志勇、王正泉,个个意气风发,似乎在思考,又像在眺望。奚志勇董事长说,亲和源的“初心”,便源于他们四个人,他们当年的想法是,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文明相匹配,上海既要关注用于临终关怀阶段的许多张“床”,也要关爱数量更多的腰板硬朗的老人,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渴望各种适老服务,这,不应该被忽视。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养老模式。2005年,亲和源养老住区开始孕育和规划;2008年5月,专为老年人打造的现代化养老住区,在蝉声蛙声一片的康桥拔地而起。
这一片新建的养老住区,显然超前于当时人们的观念,它建筑美观,环境恬静,提供集日常生活照料、文体娱乐活动、健康管理、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创办者满心期待这样的模式能赢得各方面的掌声,但事实上,他们的“先试先行”,尤其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会员制养老,起初并不被广泛理解,习惯了接受公共财政补贴养老服务的人们,被亲和源入会门槛费50万元“惊呆了”,一时争议四起。如同许多新生事物的遭际,亲和源诞生之初,在喝彩和质疑的交织声中艰难地探索和成长,它面临双重考验,其一是:传统观念占据主流的老年人群,是不是愿意接受或主动追求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其二是,运用商业手段致力于养老服务,在公益服务和资本趋利之间的平衡木上,究竟能走多稳、多远?
10年里,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可贵的是,他们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1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需要多层级的养老服务,而亲和源的会员制养老,点燃了无数健康老人追求“快乐养老”的梦想。奚志勇董事长坚信:“只要提供的适老服务是以满足老人们内心追求为目标的,是高品质的,老人定会喜欢上我们,事业将越来越蓬勃和兴旺。”数据颇有说服力:亲和源自10年前从上海蹒跚起步,成长到目前,它的养老品牌已然成为中国养老领域的先行者,它是“上海牌”,也是“中国牌”;不仅在上海,在北京、深圳、青岛、杭州、三亚、象山、桐乡、海宁等地也纷纷建造了亲和源养老住区,数以万计的老年家庭将一生的养老托付给亲和源。过去,亲和源高管曾去欧、美、日考察养老院,如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行频频来亲和源参观考察,与此同时,英、美、德、日、韩、新加坡等地知名媒体纷至沓来采访并正面报道,还有上万家企业来亲和源学习考察……
改变养老,核心是“价值创造”
身为热心研究养老问题的传媒人士,笔者曾走访中国多个养老住区;对于有10年探索实践的亲和源集团,与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有过多次头脑碰撞,思想交流。
笔者还走访了住在亲和源的一批老龄会员,他们中有中国“第一代飞行员”,第一代半导体专家,当年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从海外慕名而来的“老海归”,名气响当当的文艺界老前辈以及诸多大学教授、医生、工程师,等等。
笔者与他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你们真的快乐吗?你们期待的服务都实现了吗?
积累数月的调查采访,笔者真切感受到:亲和源作为行业的探路者、开拓者,对于中国养老市场的价值和意义。它弘扬“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忧”的理念,开创的是“秘书式”一整套服务体系和由会员中的“理事会”自治管理的运营模式,它超越“一张床”的品质体现在:充分尊重入住会员的自由和隐私,你关门就跟享受其他公寓生活没有什么差别,但打开门便能遇到志趣相投、亲热往来的朋友;亲和源利用数据管理手段,为每位老人建立专属的生活模型、健康模型、快乐模型,让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亲和源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全方位提供适老化、人性化的服务,譬如,老人入住小区后,拨打“6001”中心电话或摁动每个房间设有的红色紧急按钮,24小时随时可以找到充满善孝情怀的服务秘书,老人们特别青睐这里“随时可以找到人”的细致体贴,而他们远在海外的子女也格外放心,往往只需通过电话或微信,能随时了解自家长者的身体及精神状况等;他们在小区里开设的医院、护理院,使得老人获得“家门口的医院”服务,一旦有紧急状况,还有及时送往三甲医院的绿色通道;考虑到不少老人对未来收入没有预期、不敢消费,亲和源还创新设计养老产品,让老人降低养老成本……如此这般“家中有机构,机构中有家”,医养结合的生活环境,使得开明的老人往往在实地兜转了一圈后,就迫不及待去做儿女思想工作,希望儿女理解他们毅然选择迁居亲和源的意愿。
经过调查、体验,相比于居家养老,笔者对亲和源的特色大致概括如下:
一是亲和源的环境以及空间设计,类似国际上的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简称 CCRC),具有复合型养老功能,即从老年的生理、心理出发,以无障碍和人性化设计理念设计建造,适当介护、介助,使得老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选取与自己身体相适应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而不是“一刀切”式的“你供给,我接受”模式。二是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亲和源细分了老年群体中物质或精神的种种需求,创造性地组织了可组合、可持续的“爱乐”“爱养”“爱旅”等产品系列,让会员们在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或旅游考察中获得精神愉悦。三是他们的理事会管理模式,“会员理事会”,是亲和源养老住区的常设机构,由老人们通过民主协商推选出的会员代表,与公寓代表共同组成,理事会代表老人反映建议或意愿,与服务商协调沟通,也参与养老住区其他运营管理及服务的监管与评估,等等。
此外,亲和源的“秘书式”服务、科技助老服务、公益课堂服务也很具特色。譬如,生活秘书、健康秘书、快乐秘书的设置,满足老人的精准需求;“时间银行”倡导老年义工互助,让老人实现了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转变;公益课堂则通过组织老人向社会提供朗诵、乒乓、口琴、绘画等培训,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公益成就老年价值”。
成功秘诀,在于“出发点”
亲和源养老住区,是老龄化社会中,市场、民间等多方面合力探索众多养老模式里的一种。从笔者角度的观察,也从它的目前规模和发展势头看,未来健康老人会更加青睐这样的“快乐养老”。它是对“一张床”式医护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满足了中高层老龄人口对于生活舒适自由、医疗保健便捷、社交生活丰富的需求,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让老人延续了在职期间所养成的圈层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退休后的自在和轻松。
从亲和源首创的服务模式屡屡被后来者借鉴或模仿,使得这样的住区服务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在各地迅速“蔓延”,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思索,“养老”以及“老人”的定义,需要不断地刷新。据奚志勇介绍,广泛意义上的养老机构,必须抱有这样的观念:首先,它是老人“家”的延伸,是过去丰富生活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一张“病床”;其次,“Yes”文化,即养老机构的所有服务,应以最大程度满足老人一切需求为中心,随时让老人可以“叫到人”;第三,助而不替,鼓励老人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让大脑和器官保持发达,只有当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给予满足,而不是将机构的养老服务“强加”在老人身上。
亲和源是善于“自我革命”的,无论与董事长奚志勇交流,还是与管理团队的高管以及各个分公司负责人交流,无不感受到他们身上“不进则退”的忧思和追求卓越的品格。即便是目前备受好评的康桥“旗舰住区”,在他们眼里只是1.0版本;他们在探索升级换代的2.0版本,通过现代技术的引进和现代服务的提升,将“父母开心”和“子女放心”变得更加丰满;他们还在研究规划3.0版本,渴望将现代化的三甲医院的服务也纳为“基本配置”……有的想法,乍一听似乎不太合乎当下现实,但已经走过10年的他们,就是一群敢想、有梦的创业团队,创业精神与用心做事,成了他们公司的文化基因。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在宁波象山举行的“务虚会”,他们不仅将熟悉国际管理经验的专家请进来讲课,中高层干部之间也“肝胆相照”,互相建言。奚志勇董事长认为,商业的产业要用公益的思维去做,公益的事业要用商业的思维去做!他说:我数年前就在内部大会以及外部的论坛上多次强调这样的观点,亲和源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养老是个特殊行业,必须怀着公益之心去做,但也要善于发挥企业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公益事业做得更好,但是千万不能反过来,以企业的心态,将公益只作为幌子,这样在养老行业的路上走不远,甚至会“栽跟斗”!
奚志勇跟笔者聊起古希腊哲人说过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并做自己的事。”他议论说:“做公益,首先要对‘老人’以及‘养老’的认识保持先进,这决定了养老事业的成败。”
而他怎么看待“老人”和“养老”呢?他说,传统观念中,老人基本被认定是弱势群体,所谓“养老”,突出的是“养”字,这也是社会公认的要对老人赡养的底线。据他研究,国外老年学里面,并没有“Elderly Feed”(饲养)的说法,普遍使用Family Support(家庭支持)一词,其中蕴含的另一层深意,即不要将老人一味地视作弱势,譬如,老人集聚的财富相当可观,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报告,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拥有的财富是35岁以下年轻人拥有财富的47倍;再说,老人拥有智慧和体验,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与感悟更加丰富、透彻,他们获得社会和家庭的奉养和亲情是公平的体现,符合人类反哺的天性; 社会和家庭不应该抱着对弱势群体的心态去“布施”和“供养”,而应该让老人有尊严地去享受退休后的崭新生活,尤其要给予老人自主选择养老生活方式的权利,而不是由机构或儿女强制性地“赐予”他们一种生活。这,才真正是对他们奋斗一生的肯定和尊重。
的确,亲和源在中国养老领域的思想颠覆、服务创新、品牌成就等,都与他们的出发点息息相关,这个出发点,即对“老人”以及“养老”的与众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大半年以来,数次漫步在鸟语花香的亲和源养老住区,看着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的老人,也曾拜访居住其间的退休名人,看到他们由衷的欢畅,笔者心生羡慕,不是羡慕他们的年纪,而是羡慕他们在两鬓染霜的时候依然拥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