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5后女孩在上海开出6家慈善超市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杜晨薇 时间:2018-03-18 点击:
慈善超市实体店面布置得井井有条。
三十而立,浙江姑娘余诗瑶做到了。去年,30岁的她,在上海街头、社区开出6家O2O慈善超市,为上百名肢体及精神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影响了数以百计的个人、企业加入到长期参与慈善捐赠的行列……到今年年中,她在上海市内的线下慈善超市将增加至17家,线上营运的慈善载体“善淘网”,也持续为更多残障人士创造手机端操作的就业模式。
最近,余诗瑶被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评为“慈善之星”。但今天我们听到的,恐怕不单是一个热衷慈善的青年人的成长故事,更是一种自我觉醒的、有社会担当的、重个人价值的别样人生。采访当天,刚结束另一场会面的余诗瑶奋力蹬着自行车,朝着记者所在的方向赶来。车子停稳,余诗瑶风风火火地闯进约见的咖啡馆,卸下双肩包,跌坐在柔软的沙发里。眼前这个精瘦的姑娘,语速飞快,动作敏捷,浑身散发着正能量。她说,她想做的事很多,想帮助的人很多,时间驱赶着她,容不得片刻休憩与安宁。
“我只关心他们能做什么,不想盯着他们的缺陷”
在余诗瑶进入善淘网工作前,她从来没有真正和残疾人近距离接触过。“这个致力于帮助残障人士就业和融入社会的公益网站,让人照见了自己的价值,也照见了他们的卑微。”
余诗瑶曾在网站的一场招聘会上遇到一位母亲,拉着她的手央求,“能不能让我的女儿到你们网站线下的慈善超市工作,不给工资也没事的。我好怕她被这个社会抛弃。”
女孩比她年龄还小一些,因患有强迫症(精神障碍的一种),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她本该可以和我一样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和享受阳光的。”
余诗瑶的网站运营了8年,依托于淘宝和微信终端进行慈善销售。销售的商品由爱心企业和个人捐赠,多数是积压的库存、样品或闲置办公用品,偶尔也会有二手书、9成新的玩具和一些家居、首饰孤品。
商品经过残疾人店员分拣处理、拍摄制图后上线,面向网友公开出售。去年,善淘网在上海陆续开了6家线下慈善超市,同步带来的还有店里的保洁、收银、货品整理员等工作岗位。目前店里全职、兼职的残疾人员工加起来有100多名。他们多数只有二三十岁,受过良好的教育,因遭遇不幸丧失了部分机体的能力,抑或是精神出现障碍和缺陷,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父母心中不可言说的痛。
“但在我们的店里,他们都是重要的人。”余诗瑶说,店里的收银员是听障人士,他通过手语和胸卡上的文字,如“请跟我去收银台”“请跟我去更衣室”,为消费者引路。仓库分拣员也是听障人士,他们专心做着这件重复度极高的事,出错率反而比普通人更低。这就是他们的价值。
团队还雇用了轻度智力障碍症患者完成店内保洁和货品配对。只要他们成功地在一堆捐赠鞋品中,找到成对的一双匹配在一起,就可以按件计费获得相应工资。这样简单的脑力劳动也可以间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起到工作疗养的作用。
绝大多数精神分裂患者被分配到制图小组。经过专业培训后,他们可以完成简单的图片剪裁、调色、上传等工序。尽管10人的制图小组常因组员身体情况波动而调整,甚至缩减,但在线上销售图片制作环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管这种岗位分配原则叫优势视角,换句话说,我只关心他们能做什么,不想盯着他们的缺陷。”
“我想让这个世界接受他们,把他们当做平常人”
江宁路916号,去年成立的6家线下慈善超市之一。400平方米的小店每天要接待许多客人。新客人往往会被商品的价格和种类吸引。因货品本身的公益性,店铺内的售价定在市场同款商品的3至7折不等。一些精打细算的阿姨来过两三次后,便把这儿当作是购物第一站。
还有些周边的社区居民,干脆拿这里当联络点。一日来三回,一是看看上了什么新货,二是找同道的朋友拉拉家常。有几个阿姨,一进店就搬上小板凳坐在收银员身边。遇上讨价还价的买家,她们就充当收银员的“代言人”,苦口婆心地解释小店的功能和性质,谢绝还价。
每个小店因周边居民需求和消费水平差异,售卖的商品种类略有不同。这是团队根据已有销售数据分析运算后,再进行合理分配的结果。不过总体来看,各家小店的收益还算可观:一个70平方米的铺面,每月可销售大约2600件商品,平均每天接待顾客250人次以上。也就是说,每3个顾客到店,就会有1人消费。销售额中的70%都用于支付残障员工的工资、福利、培训等相关公益费用。
培养一支残疾人的团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余诗瑶说,团队常常要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重新建立、优化教学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我曾经将一把20厘米的尺和纸片交到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店员手中,告诉他,我需要他裁出一张张19厘米长的纸条。他犹豫比划了好久,告诉我,他不知道怎么样保证尺不发生偏移,裁出刚好的尺寸,为此他很懊恼。”
后来,余诗瑶发现,“其实我们可以预先裁出19厘米的样板,再交到他们手上,很快就能看到成果。残障人士是脆弱的。他们敏感、多疑,常常对他人感到抱歉,对自己感到不满。”也因此,店里给他们分派的任务是有限的,并且没有约束。“如果你愿意多分拣几双鞋子,多修几张图片,我们鼓励你;如果你不愿做,没有人会埋怨、催促。”
每月发工资,是余诗瑶和员工们最在意的事。“为了表达足够的尊重,我要求管理层以单独封装的方式,亲手将工资信封递到每一位员工手里,并告诉他们,这是你应得的。”但她仍觉得亏欠他们,“待遇是一方面,我更想让这个世界接受他们,把他们当做平常人。”
“我跟企业说谢谢,他们不接受反过来要谢谢我”
“上海这座城市是充满爱的,加入善淘网团队的那年,我还是一张白纸,我会一直记得那个曾拉着小推车,挨家挨户上门回收捐赠品的自己,生涩却充满力量。每获得一个个体的信任和托付,都能给我无限的动力和希望。”余诗瑶说。
后来,团队在微博上发起了“捐赠包”预约服务。包里放着打印好的快递单,一封捐赠说明,以及上一位捐赠者留下的小礼物,给参与者一种爱心传递的体验。很快,就有企业带着物资主动找上门来。目前,长期为善淘网提供货品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京东、阿里巴巴、阿迪达斯、拼多多等企业都把他们作为可信赖的公益合作伙伴。
去年6月,善淘网首家O2O慈善超市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开业。街道将临街的、地理位置优良的铺面免费借给善淘团队,大大减少了运营成本,收益可以更多地用在店员身上。
“我听到过很多疑惑的声音,为什么大企业会选择信任我们?为什么政府要把好的资源给我们用?我自问没有太多可分享的秘诀,但我悟到的是‘用价值观影响人’。”
余诗瑶说,不管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的个体,只要他相信平等,相信爱,就会心甘情愿追随你的价值观。“正因此,每当我向一家新加入的公益企业致谢时,对方常常不接受,还要反过来谢谢我,谢我给了他们一个可持续的、有价值的实践公益的机会。”
“而我能做的,就是带着我的价值,向前奔跑,向外撒播。”
“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加入善淘网”
中午12时接受采访,14时,余诗瑶要去约见一个潜在的企业客户,15时还有一个客户,16时30分内部会议结束后,她要乘高铁去北京,请教一位当地的爱心人士。“这就是我的日常,我没时间逛街、化妆,早上出门时,我连擦脸油也没来得及涂,嘴角都开裂了……”
但她常常会回看当年在国外留学时候的照片。“那时候的自己,不出门也要化个美美的妆,就当是为了取悦自己,技术手法好到可以去做美妆博主了。”
可是回国进入善淘网工作的第一年,余诗瑶就变了。她开始一个冬天只穿一双鞋子,穿到破损才去买下一双;开始很少买衣服,除非觉得冷了、热了,才会偶尔添置;她也不买首饰了,并讨厌那些累赘的身外之物。
“很多人惊讶于我的突变,但我自己知道,我还是我,只是时间不够用了。”她要负责挨家挨户筹物资,负责给残疾人朋友寻找和建立更多工作机会,从起床到出门的时间,能压缩尽量压缩,根本没有时间打理自己。
“到现在,我必须承认我真的变了。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的事物对我不再有吸引力。能让我兴奋的事儿是线下门店又开了一家,结对的爱心企业又多了一个。它们让我看到事物从无到有的变化,看到社会资源、能量从散落到积聚的过程,也看到了自己从初出茅庐到游刃有余的成长。”
余诗瑶说:“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一次,那年从国外市场分析专业毕业后,我还是会加入善淘网。尽管我为此放弃的,可能是一份年薪50万元的稳定工作。但我得到的是一个更自信、更有能力、更有价值的自己。此刻的这个我,多少个50万也换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