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普京治俄六年记:胜利与危机(上)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单珊 吴挺 刘乐凯等 时间:2018-03-18 点击:
普京是谁?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形容他是个冷酷且会找麻烦的人;
奥巴马曾描述他“无精打采”的举止,像是“坐在教室后面的无聊孩子”;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和他没能产生“化学反应”,曾挖苦他是“敏感的硬汉”。
……
但直到今天,外界对普京的认知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即使最权威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对于普京履历中的职业路径和关键时间节点,仍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全球媒体里,普京的阳刚形象似乎无处不在,但对于他的个人习惯和行事逻辑,人们知之甚少,即便是他亲密的“盟友”。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普京出人意料的闪电行动,再度让众多西方世界的政治家及观察人士陷入集体反思——过去对于这位领导人行为方式的理解到底忽略了什么?
在3月18日新的一届几无悬念的俄罗斯总统选举开锣之际,梳理和再评估普京在过去6年执政期间应对两场重大危机的细节过程,及其背后所展现出的决策特点、信仰抱负、政治智慧、个性特征,以及潜藏的危机与局限,或许对于理解普京接下来6年将带领俄罗斯走向何处大有裨益。
2011年9月24日,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宣布,提议由时任总理普京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
“复原战略”失灵了
2011年9月24日,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馆。
潮水般的欢呼声在体育馆上空回荡。
台上的巨幅屏幕上,普京的特写镜头很快取代了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不满59周岁的普京坐在人群中,很享受这一“胜利”时刻。
“我想直接说:关于未来将做些什么,我们之间已经达成了协议,数年前就达成了。”普京试图用一句话就将甚嚣尘上的各种猜测击碎。
彼时,有关“梅普之争”的传言已经持续数月,到底是梅德韦杰夫继续连任,还是前任总统、时任总理普京重登权力巅峰?最终答案终于揭晓,超过1.1万名党员聚集莫斯科,共同见证了这一“重磅讯息”的发布。这是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代表大会。
但3个月后,俄罗斯全国爆发两次大规模民众游行示威,直接对普京构成了考验和冲击。
美国知名俄罗斯问题专家、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俄罗斯与欧亚项目主任安德鲁·卡钦斯(Andrew Kuchins)此前撰文称,在和普京及其核心圈的私下讨论中发现,普京有些措手不及,“示威活动对于普京个人而言是一大震动”。
2011年12月24日,莫斯科,上万名民众抗议普京第三次竞选总统。
这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爆发的最大规模抗议活动,12月24日的大规模集会矛头直指普京本人及他即将参选的2012年大选。示威者猛烈抨击再度参选的普京团队稳定的结构直接导致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流动性不强,削弱了政治参与的广泛度。
“如果就普京的个性而论,我怀疑2011-2012年的抗议活动能吓到他,或是改变他的(执政)计划。”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政治心理学专家舍斯托帕尔教授(Elena Shestopal)近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她曾对俄罗斯社会在2000-2016年对普京的认知转型进行过系统研究,“他(普京)是那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
“抗议只让他更有理由回来竞选,”俄罗斯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丹尼斯·沃尔科夫(Denis Volkov)也对澎湃新闻如此说道。
2012年3月4日,普京宣布赢得俄罗斯第六届总统大选,将开始自己的第三个总统任期。他在莫斯科马涅什广场与支持者见面时情绪激动,甚至流下眼泪。
不过,普京及其团队一直以来为他精心打造的“硬汉”形象显然面临新的挑战,根据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数据,2010、2011、2012三年里,普京的支持率跌落低位。
2012年大选前,即便是梅德韦杰夫执政期间,普京的“存在感”从不或缺:2008年,他深入远东原始森林给一只西伯利亚虎打麻药的消息让全球媒体争相报道;2009年,在图瓦共和国度假期间他赤裸上身骑马的照片更是在全球疯传;2010年,普京亲自驾驶Be-200水路两栖飞机在莫斯科郊外救火的照片同样“圈粉”无数……
“这些超级阳刚的特征似乎支撑起(俄)总统的国内权力基础和合法性。”《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的根源》(2016年)一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俄罗斯项目主任伊丽莎白(Elizabeth Wood)写道。
普京的“硬汉”形象一直延续到了2018年的大选前。图为2018年1月19日,俄罗斯东正教洗礼节,普京在谢利格尔湖的冰水中受洗。
1999年12月31日世纪之交时突然出任俄罗斯代总统的普京,有关他的职业路径和具体的时间顺序,仍有诸多不甚确凿之处。甚至有关他如何被选为俄前总统叶利钦的接班人,也有诸多版本相互矛盾。普京在2000年3月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开启了他治下的俄罗斯时代。
在2012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普京仍常常公开谈及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总统时期俄罗斯的动荡岁月,这和他自1999年担任总统以来十年治下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稳定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复原战略”(Recuperation,带领俄罗斯走出上世纪90年代的“混乱年代”——编者注)在普京的第一、第二个总统任期获得了极佳效果,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支持率。
在瑞典马尔默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政治学教授彼得森(Bo Petersson)看来,这一策略已经显得过时。他认为,普京当时更多着眼过去,而不是将来(的做法),“一度给人以一幅非常柔弱的样子,”他日前告诉澎湃新闻说。
“‘复原(战略)’没有让位于更具远见的现代化模式,”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知名俄罗斯问题专家理查德·萨科瓦(Richard Sakwa)在评估普京第三届总统任期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彼得森说,普京及其团队从2011-2012年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中得到的启示是,“他(普京)承受不起看上去虚弱或犹豫不决(的代价)”。
前两届任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达到了约7%的速度,甚至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增速也保持了逾4%(2010-2011)。但2012年普京决定重返总统宝座之际,尽管油价高擎,俄罗斯经济陷入停滞的迹象仍然已经明显可见。
即使是作为创造过俄罗斯十年繁荣的领导人,2012年重归总统岗位,普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直面这个国家的新状况。
作为政坛常青树,普京的个人生活鲜少有被外界所知。2013年6月6日晚,普京与前妻柳德米拉在克里姆林宫观看芭蕾舞演出,这是一年多来两人首次共同公开露面。在演出结束后,两人宣布已离婚。
“他肯定保守,但不极端”
最直白的挑战来自参与抗议示威的人群。
“十年来第一次抗议活动超越了边缘化的反对派群体,青年人和城市中产阶级构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之前对政治毫无兴趣。”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综合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佩图霍夫(Vladimir Petukhov)及该中心资深研究员、社会学家列昂季·贝佐夫(Leontiy Byzov)近日告诉澎湃新闻说,这一点尤其给俄罗斯执政者敲响了警钟。
“墙上开始出现裂缝”,圣彼得堡欧洲大学(EUSP)政治和社会学系教授格尔曼(Vladimir Gel’man)就此打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当时的一些相关研究和调查也显示,这些参与者中的大多数是相对富足的中产阶层,甚至是上层阶,这些人从普京执政的十年里获得过巨大的益处。尽管诉求不同,但这是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职业自信的城市人群。
此外,过去的十年,恰逢社交媒体技术在俄罗斯空前发展和扩散。2011年12月的俄罗斯议会选举爆出丑闻之后,年轻的城市职场人士们将先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示威倡议变成了蔓延全国主要城市街头的抗议实际行动。
英国肯特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萨科瓦将这个群体称为“创造性阶层”(俄罗斯评论员口中的“中产阶层”),在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之后,这些人期待国家实现更好的治理和政策创新。
萨科瓦将这个群体的主要诉求总结为:清除腐败和官僚主义,以及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敏锐的俄罗斯政治观察家发现,紧随2012年总统大选之后的数月里,重新当选的“新总统”看上去有显而易见的疲惫感,“缺乏远见,需要新办法施展他以前对公众的魔力”。马尔默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森在2017年一篇专门研究普京的领袖魅力及其合法性塑造的文章中如此评价俄罗斯领导人当时的状态。
彼得森告诉澎湃新闻,“大国情怀及其伴随着的自信行为,似乎在选区中拥有非常高的支持度。普京和他的团队一直很小心地不断践行着这种角色,显然是对2011-2012年(示威)事件中支持率降低的应对。”
2012年5月9日,第三次就职总统两天后,普京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为到访的俄联邦儿童肿瘤学、血液学和免疫学科研中心的8岁女孩索尼娅倒茶。
普京在孩子面前有时也会“束手无策”。2016年6月4日,普京出席儿童节庆祝活动,但获得普京颁奖的小女孩却一直在台上嚎啕大哭,普京试着安慰却无济于事。
在2013年俄罗斯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Valdai Discussion Club)年度会议上,普京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我们不应该再这样,只盯着我们历史中的坏事然后妄自菲薄了,就连我们的对手都不会这样谴责我们,”普京当时说道,“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历史感到骄傲”。
“瓦尔代”俱乐部自2004年成立以来便以普京的亲自“站台”及同全球学者面对面的对话而蜚声海外,尽管俄罗斯官方色彩浓厚,却也逐渐成为俄罗斯领导人展现国际性的重要平台之一。每年的年会,来自全球极具威望的学者专家都会齐聚一堂,洞察俄罗斯的新战略动向。
借由这样的场合,如此强调俄罗斯辉煌的国家历史和传统价值,在大多数俄罗斯政治研究人员看来,反映出普京策略的调整。
长期研究俄罗斯政治精英的女社会学家奥尔加·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在2014年的一期访谈中对此策略早有深入的观察。她认为,普京根深蒂固的俄罗斯帝国情节,为他赢得了当下大多数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支持,后者比普京的立场更保守,拥有对西方采取更强硬态度的诉求。
2015年9月28日,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举办的午宴上,普京与奥巴马碰杯。
“直至最近(2014年),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一直对普京持批评态度。尽管不为公众所知,这种批评要求(他)对西方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在访谈中也说道,她曾是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被视为对俄精英群体有着深入研究的最权威专家之一。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俄罗斯与欧亚项目副主任杰弗里·曼科夫(Jeffrey Mankoff)认为,普京开始力推传统价值,目标是另一群对象,“并非城市(中产)阶层,而是内陆城市、后工业化城市或农村地区的人们”。
俄罗斯社会学家沃尔科夫也认同,普京第三任期开始后的政策调整总体来看并不利于中产阶层,因为他们对与西方融合更感兴趣,“认为做生意需要更多竞争和保障,我是指在财产权方面如此”,“他们从政策(调整)中受益不多”。
“如果观察(普京政府采取的)行动以及采纳的决定,示威行动以来,(政策)发生了转变。”曼科夫近日告诉澎湃新闻说。
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舍斯托帕尔教授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她认为2011-2012年的示威行动未对普京第三任期的决定产生影响。
“普京是一个信仰强政府和传统价值的人,但他不是民族主义者。”她告诉澎湃新闻说,“他肯定保守,但不极端。这一点未来也很难改变。”
在2015年再版的《普京传:不可替代的俄罗斯硬汉》一书中,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特别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欧洲和俄罗斯事务高级主任费安娜·希尔(Fiona Hill)和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克利福德·加迪(Clifford G.Gaddy)记述着她们为深入了解俄罗斯领导人世界观所做的努力:
“普京的观念受到多重影响的塑造:苏联和俄罗斯交杂的历史背景,他成长、工作和生活于那个大背景;个人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今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他在克格勃的训练;他在东德德累斯顿克格勃分部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在圣彼得堡的经历;1996-1999年刚到莫斯科的早期经历。”
曾经担任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的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根据她的研究提出,普京的信念有两大源泉:一是克格勃的经历;二是对东亚武术的热爱,这不限于动作技巧,而且包含了某些哲学思考和生活方式。
柔道是普京钟爱的运动。2012年5月8日,俄罗斯兹维尼戈罗德,普京慰问柔道选手,并在交流中双手握拳,做出柔道的动作,欲与选手比试一二。
但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沃尔科夫认为,“我们对普京的个人习惯一无所知。”他说,普京的形象更多是电视媒体塑造的产物,“一个相当强硬、健康的男子”。
为了应对俄罗斯社会和群体的新变化,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结束前,曾宣告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诸如地方长官直选、政党注册手续的简化等等。普京第三任总统的执政初期,或多或少引入了这些改革的举措,这也包括反对派领导人亚历克谢·纳瓦尔尼在2013年9月被允许参与莫斯科市长的选举,并拿下史无前例的27%选票。
但很快,“我认为出现了转向保守的一个转折点。”圣彼得堡欧洲大学(EUSP)政治和社会学系教授格尔曼告诉澎湃新闻说,普京第三任期初始阶段的优先目标相较于他的第一、第二总统任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英国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萨科瓦写道,“在普京第三任期前,梅德韦杰夫时代的赞歌被抛弃了。”
“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议程(在世纪之交提出,并在梅德韦杰夫总统任期得以倡导)不再位于普京优先政策名目之列,或者说至多列为了第二梯队。”格尔曼说道。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家佩图霍夫认为,在打造社会主义、自由观点,包括与西方和解的路径都被试过并产生负面结果之后,这种转向依赖传统价值和“软民族主义”的路径变成了自然的结果。“要让社会围绕某些东西团结起来是必要的。”他告诉记者说。
“近年来很明显,精英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趋势导致了(俄罗斯)大多数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退化,”专门研究俄罗斯社会稳定和转型的社会学家列瓦绍夫对于这种转变解释道,“民族政治意识的引线开始在社会和国家之间发挥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