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回归
黑龙江,孙吴,红色边疆农场,原兵团三团48连,路边。当天,会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知青回访车队经过。
一个孤独的身影,举着一幅“热烈欢迎战友返回第二故乡”的横幅,静静地候在那里。
这横幅做得太过粗糙,废纸箱拆开的硬纸壳连起来,上面贴上写着字的彩纸。彩纸颜色,有多有少,横幅也就显得更加的不规整了。并且,横幅还是一头是用木棍固定,一头则是由这孤独的人用身体举着。一切都显得仓促,但也让人觉出这窘迫中的真诚。
这是2008年的夏季,京津沪哈等城市的知青回访团。车子驶过欢迎横幅,孤独的欢迎者,用微笑迎着车队的掠过。好像并不在意车子是否会停下、是否有人会关注他。车上的人以为是当地的老职工在欢迎他们,兴奋地朝车下观望着。
突然,车上有人认出了欢迎者,他们叫出了这人的外号,急忙喊停车!
车下这个老农般模样的欢迎者,曾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的。几十年后的相聚,他的这个孤独简陋的欢迎仪式,他的这种静静地守候,打动了所有的在场知青的心。车上没人知道他会出现在路边,也没人通知他今天知青们到达这里。甚至,他们与他在几十年前分别后,就中断了联系。
见到这般光景,不等与他见面,车上的上海知青早已是心酸落泪了。那是他们的同学、一个没有随返城大潮回到城市的孤独的候鸟。汤学华,这几十年,你过得还好吗?
这里不是计划中的停车地点,车子还要继续前行,到45连。让人没想到的是,本想在活动后,回头来请汤学华一起聚餐。可是,汤学华已经骑车追了过来。就像一只掉队的鸟,会坚定地尾随着任何一群鸟一样。
数年后,我们再次看到这种让人心酸的“尾随”。那次,我们48连知青再次回访,车下来迎接的,已经是一个拄着拐的汤学华了,他已经举不了横幅了——他得了脑梗。
但是他还是来路边欢迎我们,还是一直一瘸一拐地追我们到山上中学。我们在那里聚餐,叫他吃,他不吃,只是站在那里守着一群上海知青,没有更多的话。或许,他就是想在上海人中间,听他们说家乡话,感受一下“回上海”的感觉。尽管,他自己的上海话已经严重退化,说起来已经生硬了。
恋群,追随群体,是自然界的现象。一个与群体分别了多年的候鸟,会从从候鸟变成留鸟。但是,一旦遇到同类,它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遵从着它心中原始的、本能的呼唤,重新回到久违的群体,哪怕明知只是短暂的瞬间。
这种归属感是辉煌而幸福的,会在瞬间燃爆,让人忘记所有的孤独与寂寞;但也会在短暂之后,重又让人跌落、重又归于空寂。因为,鸟群终究会离他而去。留下的,又是无尽的孤独。随着知青们的离去,汤学华也会再次走过这无尽的失落与煎熬,就像当年知青大返城时一样。此刻,他能够安慰自己的只能是,盼着知青们的再一次返回。但这种企盼又是无限渺茫的——没人知道下一次会是在什么时候。就像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但是,又不知这种子什么时候才能发芽、开花、结果一样。守望这这样一颗种子,心境之苦,是没人能够体会得到的。
想到几十年来,汤学华会是这样的境况,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酸楚……
而现在,孤独的候鸟走了,没有知青的探望,也没有知青参加的送别。不是大家不去,而是因为谁都没听到消息。原因只能是汤学华不愿让大家知道。
在我们再次回访黑土地是时,那里,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一个站在路边迎送我们的上海知青。斯人已去,留给了我们的是解不开的思考?
汤学华为什么没有随返城大潮回到上海?为什么会选择留在了黑土地?娶了当地妻子是一个不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因为,有许多这样的情况,人家也都双双回到了城市。或许是他太老实,没能力跑关系?那么,在这之后,按照政策,他也可以把子女办到上海。像许多这种情况的上海知青那样,自己退休后,也可以回到上海和子女同住。这一点据说办了,但是,中途子女又因为某些原因重又返回了黑土地。在这些关键的当口,曾有同学和好友为他着想、给他指点。但是,他最终还是走了一条无奈的路。
雁南飞是规律,如果候鸟留下,只能是因为它受了伤,不能远飞。
然而,汤学华不走,却不是因为他“受伤”了走不了。而很可能是因为,他不愿意让妻子受伤——这是最合理的推断。同样的考虑,他的子女没有坚持留在上海,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不愿意给上海的亲属造成额外的负担。他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过得不管多艰苦,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甚至在他病重住院直至生命的最后,他也没有向同学、战友透露自己的信息。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汤学华,却有着常人没有的坚忍!
除了坚忍,汤学华也有着最柔软的情感。依照上海的政策,没回城的知青有一定的补助。上海知青中的老大哥严陆兴牵头帮他办好此事,但汤学华却从未领过这笔钱。后来问及,他说留给母亲了。他说,他的状况,对母亲无以回报,只能用这些钱来孝敬了。
汤学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只有一颗平常的、但多半是为着别人着想的心。然而,他的离去,让他的同学、知青战友感到巨大的悲伤和无尽的感慨与思念。
游离于知青群体之外的孤独,可能是伴随汤学华一生的精神状态。现在,这种状态终于解脱了。汤学华虽然走了,但是,他却永远地被他的知青群体所怀念,如同他又回到了知青群体。如果天国有知,相信他也会满意地微笑,就像他在那张举着横幅的照片上一样。
这好像不是通常的那个班车站的路口。汤学华出于什么考虑选择这里?是想说明这是知青的欢迎?已经成为永远的谜了。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纪念宁波知青赴黑龙江支边 五十五周年
纪念宁波知青赴黑龙江支边 五十五周年致辞 尊敬的老三届老知青: 亲爱的支...纪念天津19中六八届初高中学生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4年
5.28是我们天津19中六八届初高中学生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纪念日,至今已...沉痛悼念黑龙江兵团知青柯宏逝世
《怀念我们的好战友柯宏》 舞象之年赴边关, 驰骋白山黑水间, 艰苦卓绝长...黑龙江省档案馆举行上海知青档案资料交接仪式
8月15日上午,黑龙江省档案馆与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举行上海知青...累累白骨铁证如山——黑龙江鹤岗“东山万人坑”的无言诉说
树木掩映下的白色展馆静谧、庄严,拾级而上,展厅中央一个大坑被玻璃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