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粤海知青文库又添新作!
来源: 一壁残阳 作者:杨安坪 时间:2018-02-17 点击:
残阳絮语
犬年伊始,朋友给我送来一本知青文集,让我好一阵惊喜。这就是上山下乡到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即海南农垦文昌橡胶育种站的老知青们在他们回顾越洋到海南5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的一本纪实回忆录《流经美文》。
广州老知青杨安坪为本书作序,她在序文开始便写道:
美文河, 海南文昌西面偏远地方的一道涓涓细流。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清丽,秀美,就像小家碧玉款款而来款款而去……
原来,美文既是他们年轻时上山下乡到农场日夜相伴的小河,又是50年后他们相约著文结集出书的书名,如此巧合,其个中喻意,让人感动。
《流经美文》一书由黄沙、杨安坪、张锡南三位农友总负责,由张锡南牵头组织编辑班子,并任总编辑。
张锡南是粤海知青活动的倡导、引领、参与者之一,曾任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核心组成员,网站首任总编辑。由锡南亲自操刀组织编辑知青回忆录,让我们对该书的期望值陡增。
粗略翻阅《流经美文》一书,感觉它确实与大多知青文集有别。一是信息量大。400多个页面,文章与图说故事近300篇,三章正文,分别是“海阔天低”、“秋霜春华”和“水远流深”,从知青初进农场到离场发展都涵盖了。二是全面考虑作者覆盖面。尽量多地让知青露脸,文章多,雷同的内容就只留精华。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文章有的很短,就是编辑们浓缩的“图说故事”,这样充分利用了版面,能让更多的朋友参与回忆,用心何其良苦。三是内容突破知青题材的局限。作为一个农场的知青文集,书内收集了相当多的农场诞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可预计的未来前途,加上文物史料,非常丰富。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能让从农场走出去的知青们能永远详细了解“第二故乡”,并铭记她。知青文集这样拓展内容,编辑思路值得点赞。
《流经美文》书前插图
在新的一年里,本平台将陆续选刊《流经美文》一书文章,为了让广大知青朋友们能全面掌握阅读欣赏,今天先发该书《序》。
粤海知青文库新作
《流经美文》序
杨 安 坪
美文河,海南文昌西面偏远地方的一道涓涓细流。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清丽,秀美,就像小家碧玉款款而来款款而去……
在悠长的流淌中,美文河流经了三个重要时刻。第一次是日寇入侵时期,英勇的抗日队伍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130多名归国华侨将橡胶种植带到这里,开始了祖国的橡胶事业;第三次,美文河流入1968年,从这一年开始,广州、湛江、新会以及潮汕各地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美文河两岸的红土地上迎来了从没有过的热血沸腾……
那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以“知青”这个最具时代印记的身份,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城市,离开了家人,漂洋过海来到美文河畔。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的甚至是整个人生;在这里,我们历经了艰辛,历经了磨炼,付出了青春,甚至有的付出了生命。从此,这里成了来自四面八方又远去四面八方的知青们第二个故乡,名不见经传的美文河在我们心中有了萦绕不断的情愫……
命运让我们的人生流经美文,也因此让我们许多过去素未谋面的人汇聚一起,朝夕相处,从此难舍难分。
淡去的岁月日渐依稀,记忆的深处若暗若明,但我们只要聚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就有无须客套的轻松……这里刊发的近二百篇文章以及近百个图说故事,虽然只是饭后茶余的碎语,只是当年岁月的掠影浮光,但当你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你就有更多的延伸、更多的回望。
尽管,美文河已不是当年的美文河,但人生流经美文的这段时光,会一直与我们如影相随,当年播下的友情如酒般愈久而醇香,即便到了日暮时分,依然充满温暖……
作者简介
杨安坪,广州老知青,广州市执信女子中学毕业后,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上山下乡到原广东农垦文昌橡胶育种站(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回城后在市场经济大洋中创业、拼搏,业绩显著。是香港知青联副会长。
《流经美文》总编辑
张锡南,广东新会老知青,1970年上山下乡到美文河畔。回城后,曾在省农垦集团公司下属燕塘企业公司工作,后进入羊城晚报出版集团公司,在其旗下《新快报》任副总编辑。他热心参与知青活动,曾任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首任总编辑。
犬年伊始,朋友给我送来一本知青文集,让我好一阵惊喜。这就是上山下乡到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即海南农垦文昌橡胶育种站的老知青们在他们回顾越洋到海南5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的一本纪实回忆录《流经美文》。
广州老知青杨安坪为本书作序,她在序文开始便写道:
美文河, 海南文昌西面偏远地方的一道涓涓细流。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清丽,秀美,就像小家碧玉款款而来款款而去……
原来,美文既是他们年轻时上山下乡到农场日夜相伴的小河,又是50年后他们相约著文结集出书的书名,如此巧合,其个中喻意,让人感动。
《流经美文》一书由黄沙、杨安坪、张锡南三位农友总负责,由张锡南牵头组织编辑班子,并任总编辑。
张锡南是粤海知青活动的倡导、引领、参与者之一,曾任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核心组成员,网站首任总编辑。由锡南亲自操刀组织编辑知青回忆录,让我们对该书的期望值陡增。
粗略翻阅《流经美文》一书,感觉它确实与大多知青文集有别。一是信息量大。400多个页面,文章与图说故事近300篇,三章正文,分别是“海阔天低”、“秋霜春华”和“水远流深”,从知青初进农场到离场发展都涵盖了。二是全面考虑作者覆盖面。尽量多地让知青露脸,文章多,雷同的内容就只留精华。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文章有的很短,就是编辑们浓缩的“图说故事”,这样充分利用了版面,能让更多的朋友参与回忆,用心何其良苦。三是内容突破知青题材的局限。作为一个农场的知青文集,书内收集了相当多的农场诞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可预计的未来前途,加上文物史料,非常丰富。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能让从农场走出去的知青们能永远详细了解“第二故乡”,并铭记她。知青文集这样拓展内容,编辑思路值得点赞。
《流经美文》书前插图
在新的一年里,本平台将陆续选刊《流经美文》一书文章,为了让广大知青朋友们能全面掌握阅读欣赏,今天先发该书《序》。
粤海知青文库新作
《流经美文》序
杨 安 坪
美文河,海南文昌西面偏远地方的一道涓涓细流。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清丽,秀美,就像小家碧玉款款而来款款而去……
在悠长的流淌中,美文河流经了三个重要时刻。第一次是日寇入侵时期,英勇的抗日队伍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130多名归国华侨将橡胶种植带到这里,开始了祖国的橡胶事业;第三次,美文河流入1968年,从这一年开始,广州、湛江、新会以及潮汕各地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美文河两岸的红土地上迎来了从没有过的热血沸腾……
那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以“知青”这个最具时代印记的身份,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城市,离开了家人,漂洋过海来到美文河畔。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的甚至是整个人生;在这里,我们历经了艰辛,历经了磨炼,付出了青春,甚至有的付出了生命。从此,这里成了来自四面八方又远去四面八方的知青们第二个故乡,名不见经传的美文河在我们心中有了萦绕不断的情愫……
命运让我们的人生流经美文,也因此让我们许多过去素未谋面的人汇聚一起,朝夕相处,从此难舍难分。
淡去的岁月日渐依稀,记忆的深处若暗若明,但我们只要聚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就有无须客套的轻松……这里刊发的近二百篇文章以及近百个图说故事,虽然只是饭后茶余的碎语,只是当年岁月的掠影浮光,但当你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你就有更多的延伸、更多的回望。
尽管,美文河已不是当年的美文河,但人生流经美文的这段时光,会一直与我们如影相随,当年播下的友情如酒般愈久而醇香,即便到了日暮时分,依然充满温暖……
杨安坪,广州老知青,广州市执信女子中学毕业后,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上山下乡到原广东农垦文昌橡胶育种站(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回城后在市场经济大洋中创业、拼搏,业绩显著。是香港知青联副会长。
《流经美文》总编辑
张锡南,广东新会老知青,1970年上山下乡到美文河畔。回城后,曾在省农垦集团公司下属燕塘企业公司工作,后进入羊城晚报出版集团公司,在其旗下《新快报》任副总编辑。他热心参与知青活动,曾任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首任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