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国之栋梁, 却离开得悄无声息!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 作者:德国优才计划 时间:2018-02-09 点击:
照片上的老人,
其貌不扬,安静沉默,
像是邻家闲来无事写字画画的老伯,
看上去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常,
可谁知道?!
他曾与钱钟书齐名,曾让季羡林“拜师”,
金庸说他是中国文化沙漠的“救命泉”,
他是大师心目中的大师,
法国人崇拜他,
称他是“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
亚洲各国也视他为宗师,
称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而刚刚最痛心的事情发生了,
举国上下,竟悄无声息,
今天我们很惭愧,
以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才知道了您!
他,就是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他出生于广东潮安,
家族是当地首富,
父亲饶锷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
“天啸楼”。
潮汕天啸楼
家中拥有当地四大钱庄,
父亲虽是钱庄主人,
却一直执着追求学问,
为他取名“宗颐”,
希望他能像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那样,在学问上有所建树。
他从小锦衣玉食,佩龙戴风,
可他却没长成玩物丧志的公子哥,
更是没枉父言,
从小就成了远近皆知的“神童”。
3岁时,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周敦颐的《爱莲说》。
饶氏家族上世纪20年代大合照,前排左五为饶宗颐
10岁时,能熟读《通鉴纲目》,
《纪事本末》等古籍。
同时对绘画、书法,
也显露出了异于常人的才华。
等他上初中后,自幼饱读诗书的他,
发现学校里老师讲的他全都知道,
而学校的教育也并不适合自己,
于是便回到家中的“天啸楼”自学起来。
就这样,
他的一生中竟从没有真正的进过学堂。
父亲告诉他:
“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
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东西。”
从此,
他便朝夕沉浸在家中,
每天以书为伴,以诗为偶,
醉心于书山文海中的他,
拼命地汲取着每一滴知识的养分,
不仅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更练就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4岁时,
他便完成《顾亭林学案》一书,
一时间,轰动全城。
而不久后,
对自己影响至深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壮年离世,他要继承其志,
年仅16岁的他,又一头扎进书堆,
昼书夜寝,抓紧完成,
父亲的遗作:《潮州艺文志》,
以慰父亲在天之灵。
著作一经出版,再次轰动全国,
名声大噪的他从此踏入中国学术界,
由著名学者温丹铭举荐,
仅有初中肄业学历的他,
破格被聘入广东通志馆,
专职艺文纂修,而之后的他,
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
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
也为他后来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
构建起了最坚实的根基。
后来他又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而那时,正值日军侵华,国破家亡之时,
他跟随学校绕道香港,准备迁往云南,
但不料想,刚到香港他就大病一场。
而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
使他躲过了那场文化的浩劫,
成就了他整个后半生的传奇!
当时,他不得不滞留香港,
之后结识了学者叶恭绰,
从此,一脚踏入国学的大门,
开启了他更为开挂的人生。
在香港期间,他的研究领域,
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方面,
从古文字学、甲骨学、考古学、目录学,
到经学、礼学、敦煌学、宗教学;
从地方史志、中印关系史,到海上交通史,
古今跨度之广,学贯中西之宽,
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出版了著作近六十余部,
著述3000万言,
而且每一本都堪称经典。
1956年他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
首次引起了欧洲对中国道教的研究热潮;
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
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
1963年出版的《词籍考》,
则为学术史上第一部,
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
70年代,
在他的《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书中,
他又是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
被国内外学界广为认同和称颂
......
《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虽研究古文,却崇尚创新,
他开创了,
中国传统文化诸多领域的“第一”:
在甲骨学方面,
他首次在国际上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
在敦煌学方面,
他首次将敦煌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
在宋、元琴史方面,
他首次研究了,
西晋陆机《文赋》与音乐的关系。
他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
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第一人
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第一人,
是在国际上讲述巴黎所藏甲骨,
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第一人,
他是证明中日书法交流,
并非始自唐朝第一人,
他是讲述越南历史《日南传》第一人,
他是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
并撰写新加坡,
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第一人,
他是利用,
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
......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他是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而他不仅是通晓古今的国学大师,
更是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界巨匠!
他除了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
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之外,
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古巴比伦楔形文字,
而这些文字在其本国亦都少有人懂,
而他却能通乎“天书”。
这些枯燥的语言、文字,
在他的眼中却是鲜活的,
他曾穷十年之力,
将世界上最早史诗之一,
以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克得人神话集,
翻译成中文,
并于1976年出版成《近东开辟史诗》,
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全文翻译古代西亚史,
填补了中国对古代西亚文话研究,
及西亚早期历史研究的空白,
可谓是中国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贡献。
在国学,翻译方面他都堪称巨匠大师,
而在书画方面,
他的作品更让人心生敬佩。
书画风格独特,
尤以“饶氏本色隶书”而享有盛誉。
书法苍劲有力、丰富多变,
仿佛字里行间有道不尽的故事。
绘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湛,
而除了国学,翻译,国画,书法,
他在古琴上的造诣,
在旧体文学创作等等方面,
也都造诣颇深,广受赞誉。
他与钱锺书并称“南饶北钱”。
钱锺书认为他是“旷世奇才”;
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
季羡林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而他的为人低调谦和,
他的境界至高至简、臻于化境。
人往往困于名誉,
而对于各种光环,他却都淡然一笑,
对于“大师”的名号从不在意。
人家说得多了,他微微笑道:
“呵,大师?我是大猪吧,
(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
现在的‘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
他只是说:自己像守株待兔一样,
我这一辈子,
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身怀绝艺,超脱随和,
白发白眉,颜容清癯,
说到动情处,
他总是笑声抒怀,意味深长。
他说:“人,当诗意地栖居”。
所以他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
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
写字、看书、做研究,
然后睡个“回笼觉”。
他笑道:“我是每天坐在葫芦里。”
有人说他不食人间烟火,
安心书斋做学问,其实不然,
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
38株巨木镌刻着,
他2002年所书写的《心经》全文,
矗立在大屿山岛的昂坪,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
已经成为香港的重要地标之一。
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
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晚年的他,乐善好施。
2003年,他将自己的藏书,
珍贵的古籍善本,180多件书画作品,
全部捐赠给了香港大学;
汶川大地震,他捐款港币20万;
青海玉树地震,他捐款港币10万;
甘肃舟曲泥石流,
他又将亲朋馈赠的16万元悉数捐出;
还把义卖书法作品的百万元,
均悉数捐给了慈善组织。
他是真正的把国学的真谛融入了生命!
他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句: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
而他则更进一步提出了,
一个新的概念叫:“天人互益”。
“一切事业,要从益人,
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香港大学学术馆前,
矗立着他书写的四个大字:
“慈悲喜舍”,
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
因为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被聘为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
新加坡大学,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
学生、弟子遍布全天他被法国人称为是欧洲汉学泰斗,
获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奖,
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
法国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
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
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
而在他诞辰百岁之际,
香港邮政特别发行了一套,
以“他的画作及书法”为主题的邮票。
这套邮票精选了他五幅,
中国画山水花鸟作品,
以及两幅书法作品,
以纪念他:
“承前启后、自成一家”的大师风范。
因为他的文人风骨,巨大学术贡献,
2001年,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
被命名为“饶宗颐星”。
而他最令人感动的是,
即使已百岁高龄,
仍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
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2017年6月27日,100岁的他,
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
参加“莲莲吉庆开幕仪式,
并与两位老学生:
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
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了解他的人曾感慨:
“他一生对世界的贡献无法衡量,
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再活一百年”
是啊,他太卓越了,也是太累了,
他日夜的劳思伤神、
他在全世界奔走呼告,
他在每个领域,每样事情,
都做到了最好,
而他的生命之火再也无力燃烧!
就在刚刚,2018年2月6日,
他永远闭上了双眼,
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祖国大地,
享年101岁。
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
他没给自己留下什么,
可他纯净大爱的心境,
足以使他成为茹古涵今的国之耆宿,
他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
通古今、精学术、
讲法礼、重文化,
外表质朴,内心火热。
可就是这样一位,
大国重器,国之栋梁,
却离开得悄无声息!
2月6日,他去世的消息,
请问今天有多少中国人知道?!
作为学术大师,
他默默奉献,报效祖国,
淡漠名利,肯定心里没有渴求过,
能有多少人能知道他、记得他,
但我们却不应该觉得,
这就是理所应当啊!
如果明星八卦,家长里短,
远超国人对大师离世的关注,
那是不是,
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青衫一袭淡淡愁,只看江山水悠悠。
天赋异禀负重任,书山墨海寄思谋。
古文韵律皆通透,品行高贵遍交友。
龙脊国背担使命,一声国学一生佑!
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
一个民族,正是有像他这样的人,
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希望。
饶老,很遗憾,
今天以这种方式,
才让大家知道您,
您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致敬,
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