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二个“彻底决裂”的伟大探索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

来源:葛元仁供稿 作者:葛元仁 聂新元 时间:2018-01-28 点击:


     《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就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以《宣言》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奋斗探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毛泽东主席为让“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们摆脱传统观念,与之彻底决裂,保证党和国家沿着《宣言》指明的社会发展道路前进而进行的一项伟大探索。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粉碎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蓬勃发展。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列宁践行了马克思的伟大学说,在苏联建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形式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必须要由无产阶级来管理社会再生产领域,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核心论断;并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工农兵苏维埃”。但面临着工农大众长期受压迫,被统治,没有管理社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无产阶级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思想和组织训练,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管理队伍,而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因此,列宁提出在这一过渡阶段要特别注意专家的作用,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尊重特殊人才,甚至是资产阶级的专家,同时也提出了培养新的领导人、新的专家,使他们学会极其艰巨复杂的新的管理工作,并逐步替代旧的专家。列宁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夺取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应实现在工农兵苏维埃领导下的“专家治国”路线。
 
      按马克思的分析,将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割裂开来,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割裂开来,形成一个按资产阶级标准培养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听命于资产阶级的官僚阶层,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为此,列宁针对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的现实提出,这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留下的资本主义的痕迹,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得不保留的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资产阶级的国家——只是没有资产阶级。当然,这些不得不保留的资本主义的旧的东西会随着无产阶级政权的完善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由于列宁去世过早,在将生产资料公有化——与传统的所有制行最彻底的决裂后,没有来得及清除这个痕迹——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来不及对传统管理理论、模式进行彻底改造。于是在苏联,这种情况被保留了下来,使得即使从工农中进入这个国家管理阶层的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旧观念,各级国家机构依然沿用了旧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管理层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劳动,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权利益阶层,就是这个变了质的管理阶层绑架了苏共,造成了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对立,最后导致了亡党亡国。
 
      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对黄炎培的谈话中,就提出了未来的新社会将由人民群众负起责来监督政府,保证社会主义江山不变色。建国初期,国家对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全部包了下来。工农大众长期受“三座大山”残酷压迫,文盲充斥,虽然解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群众参政议政,但是由于缺乏文化和专业知识,工农群众监督各级政府的能力严重不足。各级党政干部中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时有发生,甚至十分严重。在解放初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期,由于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出现了资本家和私营企业主“用钱买权”,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非常严重,又一次证明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有按照《宣言》要求“消灭私有制”才能杜绝腐败。
 
      除了政权管理上的原因,还因为中国的社会现实还不得不允许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别,不得不在分配领域保留部分资产阶级的法权,所以毛主席说,“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以便逐步消灭差别,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毛主席清醒地看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部分想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人,想退回到资本主义去;多数人想干共产主义。因此,必不可免地要有斗争,要有长期的斗争。”
 
      正因为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看到了几千年封建思想和半殖民地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对干部队伍的影响,李自成那种“打天下坐天下”的小农思想存在于不少干部中,所以,毛主席从西柏坡进京时就说:“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并且开展了批判“洋奴哲学”,跟着资本主义国家爬行的做法,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要求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谦虚谨慎、联系群众的作风,与传统观念做彻底决裂。
 
      为了使干部队伍不脱离群众,毛主席提出了在企业管理中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在政治和军事干部管理中实行 “将军下连当兵”、“知识分子劳动化”;同时又提出了“劳动人民知识化”,“工人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等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能力。毛主席还实行了“三年一个小运动,五年一个大运动”的整顿干部队伍作风的活动,让群众能有机会审查各级干部的行为,持续努力不断洗刷干部思想中的旧传统观念。按照一位老同志的说法:“那时候是‘官不聊生’”。毛主席还采取直接把工人、农民中的优秀分子提拔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充实新鲜血液,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总之,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采取各种措施,力图将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打破资本主义社会将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割裂开来的模式,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就极其注意打破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乡绅——宗族”的基层文化统治结构,以农会、妇联、儿童团来替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通过开展多次运动,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防止形成上层官僚阶层。当他发现从上而下的运动,无法消除旧的传统观念对各级官员的深刻影响,一个类似前苏联官僚阶层的官员队伍正在形成,而这个阶层又千方百计地利用旧的传统观念,要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时,毛主席就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自下而上的“革命”,提出了“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等,其目的就是要使整个社会与传统旧观念进行彻底决裂,保证社会主义江山不变颜色。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针对当时的官僚主义者的,而从旧社会过来的这些人,“打天下坐天下”的世界观早已形成,不是开几次会就能解决,“世界观的彻底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因而,如何保证今后不再出现官僚阶层,保证政权永远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
 
      因此,早在五十年代建国初期,尤其是六十年代,鉴于美国的包围和苏联的演变,毛主席更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长远眼光、伟大气魄寄希望于最有朝气、最少保守思想、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年一代,为新中国制定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战略任务和“五项条件”等。社会主义觉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人的正确思想只有通过实践产生。毛主席还进一步指出了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在大风大浪中培养、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接班人的一系列极具气魄、眼光的战略部署。
 
      旧中国的农村极其贫穷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国80%以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在农村最为尖锐、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就谈不上建成社会主义。正是这样的战略思考,毛主席提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一方面要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发挥“有文化”的作用,一方面要求知识青年以“劳动者”的身份在“三大革命”中向农民学习,培养“社会主义觉悟”, 摈弃“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使千百万知识青年永远牢记农民群众,不忘本,真正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年轻人的培养。
 
      广大知青没有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给农村带去了城市文明、科学知识,打破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技推广员等,普及了教育,改变了缺医少药,推广科学种田,建立了农村各类基层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缩小了“三大差别”,打下了日后农村改革开放的思想、文化、组织等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知青又从农村这块土地上汲取了在城市永远也得不到的人生营养,培养了一代人热爱农民,珍惜劳动,懂得社会,了解国情,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刻苦学习,与时俱进,独立思考,决不盲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人格和理念。
 
      上山下乡的伟大实践,可谓一举两得,既使农民提高了文化和社会主义觉悟,增强了监督干部的能力;又培养了知青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实现了“劳动人民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当年的知青们虽然到了退休年龄,或已退休,但他们依旧怀念当时插队的农村、农场,关怀那里的人民众,时时关心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曾经在海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广州知青先后捐资超过1300万元,为海南两个农场的学校建起了新校舍;上海一个在黑龙江兵团的知青,退休后带着生物农业技术,帮农民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健康的生态大米;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为解决苹果的储存问题,带着当地农民到河南、山东学习、考察保鲜技术;全国各地不少知青想方设法为第二故乡集资铺路、助学......。甚至回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原在山西插队的一个北京女知青,1997年自带资金20万元,放弃北京的工作、生活环境,离职舍家,到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山西省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搞开发式扶贫,经过15年努力,取得了不小成绩。当年,作为带队老师到山西平陆县毛家山插队的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郝广杰70岁时,又把户口从天津又转回毛家山,开发毛家山。当更多的知青苦于农村集体经济解散,无法出力帮助农民时,原黑龙江逊克县插队的上海、北京女知青结伴返乡,重新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共同富裕道路。分别担任党支书、合作社董事长,大旱之年仍取得了丰收。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第一的社会风气中,有哪个群体中能够出现了这么多像这些曾经上山下乡知青们一样的人:退休后,放弃优越生活,自带资金,到穷山恶水,回冰天雪地,身体力行地帮助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农民?知青中的很多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帮助与自己个人利益毫无关系的农民。可以说,绝大多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转变了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已经与这种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决裂,成了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实现了!
 
      新当选的十八大政治局7名常委中,5名下过乡;25名政治局委员中12位曾经当过知青;205名中央委员中,有知青经历的更多了。他们都谈到上山下乡的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习近平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总书记在接见记者的讲话中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他看到了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期盼、人民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责任,这些不能不说与下乡插队、深入农村的经历密不可分。
 
      这一切说明,毛主席寄厚望于青年一代,生前就为百年后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伟大的、成功的、积极有效的探索!
 
      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葛元仁  山西插队北京知青  聂新元  陕北插队北京知青)
 
      (原文7000字,本刊有删节)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怀念聂新元
    下一篇:正确评价上山下乡,弘扬知青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加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