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经年积尘(1)一个不能少
来源:网中人博客 作者:网中人 时间:2017-11-05 点击:
1968年11月~1975年9月,我在江西新干县插队落户。历时七年。
2009年12月~2016年4月,是我生命中的又一个七年。我整理了七年知青日记,又向前延伸到1963年9月~1966年6月小学中学的周记和作文,以及1967年10月~1968年11月“复课闹革命”期间的笔记和资料记录,还向后延伸到1975年9月~1978年4月作为病退返城知青待业期间“义务劳动”的日记和工作笔记,前前后后覆盖了15年的人生旅程。
在这期间,由己及人,走出个人经历,了解那个运动的总体情况,从2010年12月开始涉足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主要途径是知青史专著和新编地方志。
自此以后,由浅入深,不再满足于已有的说法,尤其是其中有关12·22之前的含糊其辞。从2012年12月底开始,关注运动初期上海的“下乡上山勘察小分队与在外地筹建上海知青农场”这个“细枝末节”。除了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外,还得到许多不太熟悉的插友、甚至是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的网友的大力支持,到2017年10月底,终于获得决定性的突破。——前记
1967年10月,中央第二次号召“复课闹革命”(与3月份的第一次号召不同的是,从“中小学复课闹革命”扩大到“大中小学都要复课闹革命”),随后,上海在11月和12月召开了“大学红代会”和“中学红代会”,实现大学和中学的市级红卫兵组织的大联合,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上海红卫兵》和《红卫战报》。及至1968年4月25日,两报宣布合并,出版《上海红卫战报》,期号从“忠1号”开始。这样的“群众组织报纸”,与正式的报纸文汇报、解放日报不完全一样,例如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之前,正式的报纸还只是批判“中国的赫鲁晓夫”,但是在包括《上海红卫战报》在内的经过批准的“群众组织报纸”上可以公开点名批判刘少奇以及邓小平、陶铸等等走资派、叛徒、特务……。总之,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正式的报纸不便声张的消息、不便公开说的话,就通过“群众组织报纸”进行宣传报道,广为散布,从而形成这两类报纸的互动互补。如今,在研究“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上海区域史的时候,不能忘记了“群众组织报纸”留下的历史痕迹。对研究者来说,这两类报纸“一个不能少”。
本系列博文就是首次把视野扩大到《上海红卫战报》,对1968年4~8月上海地区上山下乡运动起始阶段的情况进行一次探幽钩沉,以期对现有的地方志等资料及回忆录 所描述的知青史有所补充。
根据金大陆先生在《上海文革运动中的群众报刊》一文的研究结果,1968年1月18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文件沪革(68)第13号和1月23日上海市革委会财务监督清理小组《关于基层单位革命群众组织订阅各种小报的请示报告》显示,当时整顿群众组织的报纸,一方面是出于政治形势的演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另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形势的逼迫,需要进行资源调控。上述分析是普遍适用于当年上海的情况的,而当年《上海红卫战报》于4月25日面世,除了上述普遍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即4月4日中央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转发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报告的批示 中发 [68]54号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很好,特转发给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革命委员会、革筹小组、军管会或军管小组讨论、参考执行。
毛主席指出:“毕业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中小学。”希望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各大中小学的领导机关和负责人,按照毛主席这一指示,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对大、中、小学一切学龄已到毕业期限的学生,一律及时地做出适当安排,做好分配工作。
一九六八年四月四日
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对黑龙江省革委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报告的批语(一九六八年三月三十日)》的注释里可以了解到一些梗概——
黑龙江省革委会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九日给毛泽东等的这个报告,总结了从一九六七年九月开始进行的一九六六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经验。主要是:一、在大专毕业生分配方向问题上,坚决贯彻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基层的原则,把分配重点放在县以下的农村,使毕业生真正和群众相结合,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二、在毕业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组织各院校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以“斗私批修”为纲,带着改造世界观的问题,活学活用“老五篇”及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系列最新指示,并通过阶级教育,提高阶级觉悟,准备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三、在贯彻群众路线问题上,打破过去那种少数人冷冷清清坐在屋子里,大搞神秘化的分配办法,在不泄露党和国家机密及毕业生分配、调配工作机密的原则下,将有关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政策、调配计划、个人志愿以及调配名单等,如实交给毕业生群众,然后用各种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四、在毕业生分配权力机构问题上,在促进革命大联合的同时,建立并充分发挥,“三结合”的毕业生分配小组的作用,保证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顺利进行。
毛泽东的批语是——
总理、伯达同志:
我看这个文件好,可否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定。因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大量中、小学。
毛泽东 三月卅日
当年最高领袖的这一最新指示,把1967年9月开始的六六届大学生分配扩展到了中学生的分配,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四个面向”。当然,当时的平头百姓并不知道上述细节。当时我在一个普通中学“复课闹革命”,是“大批判专栏”的“抄手”,当年4月6日专栏的内容是“首长讲话”——周总理、陈伯达、康生、江青、姚文元等中央首长在工人体育场接见十万军民,并作了重要讲话<1968.3.27.北京工人体育场> ,洋洋万言,“批判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19天后4月25日专栏更新,内容是清理阶级队伍,矛头指向不仅是老党员校长还有教师队伍中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当时中学生对分配还是茫然不知,至少我等六七届初中生大多是懵里懵懂。
时过境迁之后,虽然对上述中央文件有所知晓,但是对随后的贯彻执行情况又不甚了了,一般的说法往往是“一跃而过”直达12·22指示,仿佛上山下乡的大潮是“一蹴而就”的。其实存在着很多细节,是历史研究的“广阔天地”。
2009年12月~2016年4月,是我生命中的又一个七年。我整理了七年知青日记,又向前延伸到1963年9月~1966年6月小学中学的周记和作文,以及1967年10月~1968年11月“复课闹革命”期间的笔记和资料记录,还向后延伸到1975年9月~1978年4月作为病退返城知青待业期间“义务劳动”的日记和工作笔记,前前后后覆盖了15年的人生旅程。
在这期间,由己及人,走出个人经历,了解那个运动的总体情况,从2010年12月开始涉足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主要途径是知青史专著和新编地方志。
自此以后,由浅入深,不再满足于已有的说法,尤其是其中有关12·22之前的含糊其辞。从2012年12月底开始,关注运动初期上海的“下乡上山勘察小分队与在外地筹建上海知青农场”这个“细枝末节”。除了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外,还得到许多不太熟悉的插友、甚至是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的网友的大力支持,到2017年10月底,终于获得决定性的突破。——前记
1967年10月,中央第二次号召“复课闹革命”(与3月份的第一次号召不同的是,从“中小学复课闹革命”扩大到“大中小学都要复课闹革命”),随后,上海在11月和12月召开了“大学红代会”和“中学红代会”,实现大学和中学的市级红卫兵组织的大联合,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上海红卫兵》和《红卫战报》。及至1968年4月25日,两报宣布合并,出版《上海红卫战报》,期号从“忠1号”开始。这样的“群众组织报纸”,与正式的报纸文汇报、解放日报不完全一样,例如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之前,正式的报纸还只是批判“中国的赫鲁晓夫”,但是在包括《上海红卫战报》在内的经过批准的“群众组织报纸”上可以公开点名批判刘少奇以及邓小平、陶铸等等走资派、叛徒、特务……。总之,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正式的报纸不便声张的消息、不便公开说的话,就通过“群众组织报纸”进行宣传报道,广为散布,从而形成这两类报纸的互动互补。如今,在研究“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上海区域史的时候,不能忘记了“群众组织报纸”留下的历史痕迹。对研究者来说,这两类报纸“一个不能少”。
本系列博文就是首次把视野扩大到《上海红卫战报》,对1968年4~8月上海地区上山下乡运动起始阶段的情况进行一次探幽钩沉,以期对现有的地方志等资料及回忆录 所描述的知青史有所补充。
根据金大陆先生在《上海文革运动中的群众报刊》一文的研究结果,1968年1月18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文件沪革(68)第13号和1月23日上海市革委会财务监督清理小组《关于基层单位革命群众组织订阅各种小报的请示报告》显示,当时整顿群众组织的报纸,一方面是出于政治形势的演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另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形势的逼迫,需要进行资源调控。上述分析是普遍适用于当年上海的情况的,而当年《上海红卫战报》于4月25日面世,除了上述普遍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即4月4日中央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转发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报告的批示 中发 [68]54号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很好,特转发给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革命委员会、革筹小组、军管会或军管小组讨论、参考执行。
毛主席指出:“毕业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中小学。”希望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各大中小学的领导机关和负责人,按照毛主席这一指示,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对大、中、小学一切学龄已到毕业期限的学生,一律及时地做出适当安排,做好分配工作。
一九六八年四月四日
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对黑龙江省革委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报告的批语(一九六八年三月三十日)》的注释里可以了解到一些梗概——
黑龙江省革委会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九日给毛泽东等的这个报告,总结了从一九六七年九月开始进行的一九六六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经验。主要是:一、在大专毕业生分配方向问题上,坚决贯彻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基层的原则,把分配重点放在县以下的农村,使毕业生真正和群众相结合,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二、在毕业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组织各院校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以“斗私批修”为纲,带着改造世界观的问题,活学活用“老五篇”及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系列最新指示,并通过阶级教育,提高阶级觉悟,准备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三、在贯彻群众路线问题上,打破过去那种少数人冷冷清清坐在屋子里,大搞神秘化的分配办法,在不泄露党和国家机密及毕业生分配、调配工作机密的原则下,将有关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政策、调配计划、个人志愿以及调配名单等,如实交给毕业生群众,然后用各种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四、在毕业生分配权力机构问题上,在促进革命大联合的同时,建立并充分发挥,“三结合”的毕业生分配小组的作用,保证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顺利进行。
毛泽东的批语是——
总理、伯达同志:
我看这个文件好,可否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定。因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大量中、小学。
毛泽东 三月卅日
当年最高领袖的这一最新指示,把1967年9月开始的六六届大学生分配扩展到了中学生的分配,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四个面向”。当然,当时的平头百姓并不知道上述细节。当时我在一个普通中学“复课闹革命”,是“大批判专栏”的“抄手”,当年4月6日专栏的内容是“首长讲话”——周总理、陈伯达、康生、江青、姚文元等中央首长在工人体育场接见十万军民,并作了重要讲话<1968.3.27.北京工人体育场> ,洋洋万言,“批判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19天后4月25日专栏更新,内容是清理阶级队伍,矛头指向不仅是老党员校长还有教师队伍中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当时中学生对分配还是茫然不知,至少我等六七届初中生大多是懵里懵懂。
时过境迁之后,虽然对上述中央文件有所知晓,但是对随后的贯彻执行情况又不甚了了,一般的说法往往是“一跃而过”直达12·22指示,仿佛上山下乡的大潮是“一蹴而就”的。其实存在着很多细节,是历史研究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