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葉辛與一位香港知青張穗強的故事
来源:投稿 作者:陝西省作家:張志擴 时间:2015-07-10 点击: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社會狂熱中,中國內地一批又一批的失學青年離開城市,奔赴農村,上山下鄉,屯墾戍邊,這些被標上“知青”徽記的一代熱血青年,在當時扭曲的時代重負下,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財富,創造了遺憾,也創造了他們的獨特人生。這場大遷徙運動結束后,當蹉跎歲月化作美酒般的往事回憶,印刻下許多難忘的歷史符號,無數曾經失落的心靈又奇跡般地振作起來,描繪出一幅幅的動人畫卷,催生了一個個的感人故事,為人們留下了反省和思考。
這是一個上海老知青與一個香港老知青的故事。
2008年歲末,在社會各方的大力倡導下,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聯合舉辦了一次大型知青學術研討會,邀請了美國、法國、香港及內地多個省市的知青學者出席。這是上山下鄉運動結束40年后,在神州大地舉行的一次重要知青文化學術會議。香港方面唯一收到邀請的,是當時的香港知青聯誼會秘書長、香港經貿商會總幹事張穗強先生。
張穗強1950年出生于廣州,1968年中學畢業到海南生產建設兵團下鄉7年,返城後考入中山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1990年移居香港,先後擔任《大公報》財經記者,房地產上市公司市場經理、經貿商會總干事、文化傳播協會副會長、歷史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等職,並於2002—2012年連續兩屆擔任海南省口市政協常委,受聘內地多個省市海外聯誼會理事,是香港一位杰出的愛國愛港人士。
數十年來,無論在農場還是在城市,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張穗強都以知青特有的情感和毅力拼搏,默默耕耘,辛勤寫作,致力于海峽兩岸、香港與內地的文化研究,頗有建樹。經過多年新聞界、工商界、社團界的打滾,他逐步邁向成熟和成功。這位身材頎長、眉目清秀的旅港知青文化人,憑籍廣泛的學識和人脈關係,經常出入內地和港臺的社交場所。他采訪過內地主管經貿事務的高官,和香港特首梁振英合過影,與臺灣領導人馬英九握過手,與毛澤東的女兒李敏在井岡山相遇過……。
張穗強的執著與成功引起知青文化圈的注視。
收到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的張穗強徹夜難眠,五指山下的茫茫膠林歲月又在他的腦中重現,眼前再次出現他最鐘衷情的兩部知青小說、電視劇--《蹉跎歲月》、《孽債》的畫面,心中蕩漾著《蹉跎歲月》主題曲《一支難忘的歌》。這兩部知青作品的作者,就是張穗強仰慕多年的中國著名知青作家葉辛。多年來,葉辛的這兩部代表作一直在海內外知青文化圈廣泛流傳,一直深深打動著張穗強的心,他一直很想見見這位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作家。但張穗強卻沒有想到,葉辛正是這次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的發起人之一,他也正是在這次重要的研討會上,有幸結識了葉辛。
葉辛的經歷頗具傳奇性。他1949年出生於上海,1969年去貴州插隊當知青,在貴州整整生活了21年。葉辛天資聰穎,俠情人生,嗜書如命,自學成才,一到農村便在文學創作大道上艱難跋涉,在窮山僻嶺中辛勤耕耘,當大多數知青為返城日夜煎熬之時,他的作品就已在貴州鄉間一篇篇問世。為了實現自己的文學夢,他多次放棄上大學和招工回城的機會,堅守大山深處,耕耘在煤油燈下,不斷體驗生活和積累素材,不斷提升自已,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的知青題材作品。1990年,當葉辛以貴州省作協副主席的身份調回上海后,很快擔任了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要職,成為中國知青文學的一面旗幟。
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于2008年12月22日舉行,這一天正正是中國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40周年的不尋常日子。會議的前一天晚上,東道主上海市社科院在淮海中路一家並不豪華的酒店為出席代表舉行歡迎宴會,來自海內外的知青學者歡聚一堂,宴會廳內散發著典雅古樸又肅穆和祥的氣氛。集歲月情懷和學術精神于一身的知青文化人豪情滿懷,相互舉杯,回首、交流、展望升華為寬闊的時代呼喚和文化視野,凝聚著一代人對自己走過那段歲月的深沉思考。
正是這次會議讓葉辛、張穗強結下一段歲月之情。
因航班延誤之故,張穗強抵埗時歡迎晚宴已經開始,倉促中找不到自己座位的張穗強,被主辦單位安排坐到主賓席上,坐在身旁恰恰就是東道主之一的葉辛。當張穗強見到自己仰慕多年的知青作家此時此刻就坐在自己身旁,臉龐立即泛起起幸福之光。眼前這位中等個兒、神氣清穆、風鑒朗、濃密黑髮的著名知青作家,在張穗強心中的形象,一下變得那樣的威武高大。葉辛主動與張穗強握手致意,代表主辦單位歡迎香港知青代表遠道來上海赴會。席間,兩人很快就談論、交流到知青文學方面的問題。
葉辛是內地甚具影響力的知青作家,至今已出版了數十部的知青文學作品,其中《蹉跎歲月》、《孽債》不僅在小說界久負盛名,改編成電視劇後還獲得優秀電視劇獎。葉辛由於有獨特的知青生活經歷,其作品反映的知青生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葉辛文學基礎深厚,寫作技巧高超,凡讀過他作品的人,都會被作品中的人物、對話及各種內心世界所打動,讀者不僅能葉辛作品中感受蹉跎歲月情懷,而且能得到美的文學薰陶。葉辛小說對人物的刻劃尤為細膩,被譽為“知青年代的《家》、《春》、《秋》”。很多內地及海外知青朋友都是葉辛的小說迷,小說《孽債Ⅱ》就是因《孽債》電視劇在知青群體中引起反響,葉辛在不少知青強烈要求看到續集的呼聲下寫成的。在有關方面舉行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文學作品評選中,葉辛前后相隔多年的《蹉跎歲月》、《孽債》兩部知青小說同時獲獎,足見他的作品經得起時代考驗。
正是在這次晚宴上,張穗強談到許多海外知青對葉辛作品的評價,葉辛很注意聹聽,認真了解這些意見的由來和內涵,當聽到有海外知青學者提出舉辦“葉辛文學作品研討會”的建議時,他思索了一陣說,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這是一個很新的意見,自己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現在的條件恐怕還不成熟。席間張穗強也談了自己對若干部葉辛小說的讀后感,兩人的深入交流令衷情文學的張穗強收益匪淺。當葉辛得知張穗強還沒有看過《孽債Ⅱ》及他的幾部較新作品,立即答應相贈。第二天一早,葉辛提著一袋沉甸甸的著作到會場交給張穗強,每本書內早已認真地簽名蓋章。葉辛對張穗強說,自己有的作品已經送完了,但他很快會有一部新的小說文集問世,其中會有你沒看過的作品,屆時他會寄來。一個月后,當張穗強在香港收到寄來的8卷本《葉辛經典知青作品文集》時,想起自己與葉辛在上海知青研討會上的一段交往,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2010年,張穗強從經貿商會總干事職務上退休,決意選擇文學作為自己的夕陽歲月天地。次年,他的知青感悟文集《走出膠林》在香港出版,葉辛百忙中應邀為文集作序。葉辛在序文深情指出,海南農墾的象徵是萬頃膠林,那莽莽的橡膠林灑下無數南國男女的汗水和眼淚,《走出膠林》顧名思義,是作者離開萬頃膠林40年一路走來的人生感悟。正是基於這濃烈如酒、揮之不去的知青情結,使張穗強退休後希望為自己的知青足跡留下一些回顧,尽管他年已花甲,在香港可以平静安度晚年,但他对18岁來到地处五指山下加紁農場的那段知青岁月一直难以忘怀。葉辛在序文中高度贊揚《走出膠林》一書凝聚蹉跎岁月的感悟,為知青朋友提出一些值得深沉思考的問題,并重視用文學紐帶搭建農友之間的友誼橋樑。葉辛在序文中還指出,張穗強回城後走過的,是一代知青不斷學習,不斷拼搏的人生歷程;他留下的,是很多知青朋友都懷有的心聲和感受。葉辛的序文雖然不長,但處處洋溢著知青農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現了一位資深作家對文學新人的鼓勵支持。張穗強收到這篇葉辛序文后曾熱淚盈眶,難以抑制內心的感激之情。許多知青朋友讀到《走出膠林》這篇序文時,也被葉辛的高尚情懷所感染。
葉辛的鼓勵給了張穗強創作耕耘的信心。
2014年,張穗強的旅游散文著作《遊覽與探究》在香港出版。該書含數十篇文稿和數百張彩色照片,介紹江西、臺灣、俄羅斯、越南四地的所見所聞,探討四地的歷史人文風貌和發展進程,內容豐富,文筆生動,圖文並茂,是一部具導遊性、思想性、可讀性的優秀散文作品。該書出版后,香港文學界給予很高評價,三家文學社團聯合為文集舉行新書首發式,認為這部文集是作者多年採訪、參觀的足跡回顧,是對各地歷史文化的深入觀察,是把社會研究融入旅遊文學的有益嘗試。不久,張穗強當選為香港書評家協會副會長,被吸納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他的作品還入選香港大型文學紀念叢書。風華已逝的張穗強終于迎來自己文學創作的明媚春天,而這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直站在身后默默鼓勵支持的恩師,著名的中國知青作家葉辛。
2015年初,筆者赴香港進行文化交流,與張先生在香港有過較多接觸,期間大家談到不少文學問題。記得張穗強不止一次地與我談到葉辛,談到葉辛對他的支持幫助,言語詞間充滿無限感激之情。葉辛是一位海內外知名度很高的資深作家,贈書、寄書、寫序對他來說當然是很平常的事,但他與一位普通旅港知青的交往,卻寄托一代人的歲月之情,體現了一位資深作家對文學新人的厚愛,展示了他對文學事業的高度責任感。我想,葉辛和張穗強的故事除了他們共有的知青之緣外,應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在葉辛寫的《走出膠林》序文可以清楚展示。他說:“我和張穗強先生是在2008年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相識的,幾年中深為張先生人在香港,心懷祖國,情系知青所動”。看來令葉辛“所動”的,是香港知青“人在香港,心懷祖國,情系知青”的時代之情。正是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愛,正是知青情、香港情、愛國情的傳承與弘揚,為人們留下了一段動人故事,讓人們更加認識了葉辛,認識了香港知青。
這是一個上海老知青與一個香港老知青的故事。
2008年歲末,在社會各方的大力倡導下,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聯合舉辦了一次大型知青學術研討會,邀請了美國、法國、香港及內地多個省市的知青學者出席。這是上山下鄉運動結束40年后,在神州大地舉行的一次重要知青文化學術會議。香港方面唯一收到邀請的,是當時的香港知青聯誼會秘書長、香港經貿商會總幹事張穗強先生。
張穗強1950年出生于廣州,1968年中學畢業到海南生產建設兵團下鄉7年,返城後考入中山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1990年移居香港,先後擔任《大公報》財經記者,房地產上市公司市場經理、經貿商會總干事、文化傳播協會副會長、歷史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等職,並於2002—2012年連續兩屆擔任海南省口市政協常委,受聘內地多個省市海外聯誼會理事,是香港一位杰出的愛國愛港人士。
數十年來,無論在農場還是在城市,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張穗強都以知青特有的情感和毅力拼搏,默默耕耘,辛勤寫作,致力于海峽兩岸、香港與內地的文化研究,頗有建樹。經過多年新聞界、工商界、社團界的打滾,他逐步邁向成熟和成功。這位身材頎長、眉目清秀的旅港知青文化人,憑籍廣泛的學識和人脈關係,經常出入內地和港臺的社交場所。他采訪過內地主管經貿事務的高官,和香港特首梁振英合過影,與臺灣領導人馬英九握過手,與毛澤東的女兒李敏在井岡山相遇過……。
張穗強的執著與成功引起知青文化圈的注視。
收到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的張穗強徹夜難眠,五指山下的茫茫膠林歲月又在他的腦中重現,眼前再次出現他最鐘衷情的兩部知青小說、電視劇--《蹉跎歲月》、《孽債》的畫面,心中蕩漾著《蹉跎歲月》主題曲《一支難忘的歌》。這兩部知青作品的作者,就是張穗強仰慕多年的中國著名知青作家葉辛。多年來,葉辛的這兩部代表作一直在海內外知青文化圈廣泛流傳,一直深深打動著張穗強的心,他一直很想見見這位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作家。但張穗強卻沒有想到,葉辛正是這次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的發起人之一,他也正是在這次重要的研討會上,有幸結識了葉辛。
葉辛的經歷頗具傳奇性。他1949年出生於上海,1969年去貴州插隊當知青,在貴州整整生活了21年。葉辛天資聰穎,俠情人生,嗜書如命,自學成才,一到農村便在文學創作大道上艱難跋涉,在窮山僻嶺中辛勤耕耘,當大多數知青為返城日夜煎熬之時,他的作品就已在貴州鄉間一篇篇問世。為了實現自己的文學夢,他多次放棄上大學和招工回城的機會,堅守大山深處,耕耘在煤油燈下,不斷體驗生活和積累素材,不斷提升自已,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的知青題材作品。1990年,當葉辛以貴州省作協副主席的身份調回上海后,很快擔任了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要職,成為中國知青文學的一面旗幟。
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于2008年12月22日舉行,這一天正正是中國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40周年的不尋常日子。會議的前一天晚上,東道主上海市社科院在淮海中路一家並不豪華的酒店為出席代表舉行歡迎宴會,來自海內外的知青學者歡聚一堂,宴會廳內散發著典雅古樸又肅穆和祥的氣氛。集歲月情懷和學術精神于一身的知青文化人豪情滿懷,相互舉杯,回首、交流、展望升華為寬闊的時代呼喚和文化視野,凝聚著一代人對自己走過那段歲月的深沉思考。
正是這次會議讓葉辛、張穗強結下一段歲月之情。
因航班延誤之故,張穗強抵埗時歡迎晚宴已經開始,倉促中找不到自己座位的張穗強,被主辦單位安排坐到主賓席上,坐在身旁恰恰就是東道主之一的葉辛。當張穗強見到自己仰慕多年的知青作家此時此刻就坐在自己身旁,臉龐立即泛起起幸福之光。眼前這位中等個兒、神氣清穆、風鑒朗、濃密黑髮的著名知青作家,在張穗強心中的形象,一下變得那樣的威武高大。葉辛主動與張穗強握手致意,代表主辦單位歡迎香港知青代表遠道來上海赴會。席間,兩人很快就談論、交流到知青文學方面的問題。
葉辛是內地甚具影響力的知青作家,至今已出版了數十部的知青文學作品,其中《蹉跎歲月》、《孽債》不僅在小說界久負盛名,改編成電視劇後還獲得優秀電視劇獎。葉辛由於有獨特的知青生活經歷,其作品反映的知青生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葉辛文學基礎深厚,寫作技巧高超,凡讀過他作品的人,都會被作品中的人物、對話及各種內心世界所打動,讀者不僅能葉辛作品中感受蹉跎歲月情懷,而且能得到美的文學薰陶。葉辛小說對人物的刻劃尤為細膩,被譽為“知青年代的《家》、《春》、《秋》”。很多內地及海外知青朋友都是葉辛的小說迷,小說《孽債Ⅱ》就是因《孽債》電視劇在知青群體中引起反響,葉辛在不少知青強烈要求看到續集的呼聲下寫成的。在有關方面舉行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文學作品評選中,葉辛前后相隔多年的《蹉跎歲月》、《孽債》兩部知青小說同時獲獎,足見他的作品經得起時代考驗。
正是在這次晚宴上,張穗強談到許多海外知青對葉辛作品的評價,葉辛很注意聹聽,認真了解這些意見的由來和內涵,當聽到有海外知青學者提出舉辦“葉辛文學作品研討會”的建議時,他思索了一陣說,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這是一個很新的意見,自己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現在的條件恐怕還不成熟。席間張穗強也談了自己對若干部葉辛小說的讀后感,兩人的深入交流令衷情文學的張穗強收益匪淺。當葉辛得知張穗強還沒有看過《孽債Ⅱ》及他的幾部較新作品,立即答應相贈。第二天一早,葉辛提著一袋沉甸甸的著作到會場交給張穗強,每本書內早已認真地簽名蓋章。葉辛對張穗強說,自己有的作品已經送完了,但他很快會有一部新的小說文集問世,其中會有你沒看過的作品,屆時他會寄來。一個月后,當張穗強在香港收到寄來的8卷本《葉辛經典知青作品文集》時,想起自己與葉辛在上海知青研討會上的一段交往,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2010年,張穗強從經貿商會總干事職務上退休,決意選擇文學作為自己的夕陽歲月天地。次年,他的知青感悟文集《走出膠林》在香港出版,葉辛百忙中應邀為文集作序。葉辛在序文深情指出,海南農墾的象徵是萬頃膠林,那莽莽的橡膠林灑下無數南國男女的汗水和眼淚,《走出膠林》顧名思義,是作者離開萬頃膠林40年一路走來的人生感悟。正是基於這濃烈如酒、揮之不去的知青情結,使張穗強退休後希望為自己的知青足跡留下一些回顧,尽管他年已花甲,在香港可以平静安度晚年,但他对18岁來到地处五指山下加紁農場的那段知青岁月一直难以忘怀。葉辛在序文中高度贊揚《走出膠林》一書凝聚蹉跎岁月的感悟,為知青朋友提出一些值得深沉思考的問題,并重視用文學紐帶搭建農友之間的友誼橋樑。葉辛在序文中還指出,張穗強回城後走過的,是一代知青不斷學習,不斷拼搏的人生歷程;他留下的,是很多知青朋友都懷有的心聲和感受。葉辛的序文雖然不長,但處處洋溢著知青農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現了一位資深作家對文學新人的鼓勵支持。張穗強收到這篇葉辛序文后曾熱淚盈眶,難以抑制內心的感激之情。許多知青朋友讀到《走出膠林》這篇序文時,也被葉辛的高尚情懷所感染。
葉辛的鼓勵給了張穗強創作耕耘的信心。
2014年,張穗強的旅游散文著作《遊覽與探究》在香港出版。該書含數十篇文稿和數百張彩色照片,介紹江西、臺灣、俄羅斯、越南四地的所見所聞,探討四地的歷史人文風貌和發展進程,內容豐富,文筆生動,圖文並茂,是一部具導遊性、思想性、可讀性的優秀散文作品。該書出版后,香港文學界給予很高評價,三家文學社團聯合為文集舉行新書首發式,認為這部文集是作者多年採訪、參觀的足跡回顧,是對各地歷史文化的深入觀察,是把社會研究融入旅遊文學的有益嘗試。不久,張穗強當選為香港書評家協會副會長,被吸納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他的作品還入選香港大型文學紀念叢書。風華已逝的張穗強終于迎來自己文學創作的明媚春天,而這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直站在身后默默鼓勵支持的恩師,著名的中國知青作家葉辛。
2015年初,筆者赴香港進行文化交流,與張先生在香港有過較多接觸,期間大家談到不少文學問題。記得張穗強不止一次地與我談到葉辛,談到葉辛對他的支持幫助,言語詞間充滿無限感激之情。葉辛是一位海內外知名度很高的資深作家,贈書、寄書、寫序對他來說當然是很平常的事,但他與一位普通旅港知青的交往,卻寄托一代人的歲月之情,體現了一位資深作家對文學新人的厚愛,展示了他對文學事業的高度責任感。我想,葉辛和張穗強的故事除了他們共有的知青之緣外,應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在葉辛寫的《走出膠林》序文可以清楚展示。他說:“我和張穗強先生是在2008年上海知青學術研討會相識的,幾年中深為張先生人在香港,心懷祖國,情系知青所動”。看來令葉辛“所動”的,是香港知青“人在香港,心懷祖國,情系知青”的時代之情。正是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愛,正是知青情、香港情、愛國情的傳承與弘揚,為人們留下了一段動人故事,讓人們更加認識了葉辛,認識了香港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