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参加高考的他们,还好吗?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伍智超编辑 时间:2017-10-11 点击:
国庆节前,为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复旦大学邀请77、78级的“老学生”们返校相贺。他们从四面八方归来——不但从全国各地,还有欧美、日本、俄罗斯、非洲、大洋洲。他们或近花甲,或过古稀,黑发变成白发,生龙活虎变成步履迟缓,熙熙攘攘,汇聚一堂,只为回“家”叙旧,只为看一眼当年传递薪火的老师……四年同学,已成终生挚友,个人命运与国运同沉浮,他们再一次重温了同窗乌托邦的心心相印(下图)。
母校一声召唤,他们不远千里万里回家
7711,是复旦中文系77级简称。7711班长、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剧作者之一的张锐,从美国兴致勃勃回京,却因长途颠簸,身体不适,与复旦聚会憾失交臂;国家文史馆员、原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刚在危重病房度过60余天生死关卡,出院不久,就坐了轮椅与北京同学见面。二张自制了视频,遥祝同学雅集快乐
7711二老:出版家张胜友(左)和剧作家张锐(右)。
40个春秋,沧桑消减了多少锐气,淡泊派生了懒惰,平日他们往往不愿应酬,在京沪,鲜有愿意穿越半个城市应约饭局。然而,母校一旦召唤,人人雀跃,自掏腰包,有人更欣然捐款,不远千里万里,一定要应邀一聚,如同三文鱼响应了基因与季节的召唤,一往无前。他们不是因为冥冥中的生死轮回,也并非基因的再生冲动,而是为了心灵的慰藉,甚或是一种凭吊,慰藉那个自由生成的灵魂,凭吊那个阳春满月般的青葱时代。遥远的往昔,仿佛海市蜃楼,荡摇浮世,万象琳琅。
青葱岁月里,意气风发的7711。
聚了,说了,笑了。或打趣旧事,或发掘可乐的细节,或考证云雾缥缈的爱情……这些琐屑,足以勾起对40年前往昔的眷恋,如同重游《红楼梦》的警幻前世。很多故事反复咀嚼,仍有滋味,如同象群找到稀缺的盐土,即使带着烂叶草泥,也不惜用岁月的牙齿磨碎了饕餮一顿。每一次咀嚼,都像痛饮百年陈酿,让当事人酩酊三日。
7711班几十位外地同学提前三天聚集到上海郊区,环境清幽,相对封闭,可以放怀畅意又不扰他人。原指导员于东元老师和原上海作协党组书记汪澜同学,以及原民建上海市委秘书长吴惠源同学、原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李志勇同学等精心安排,上海同学王云、朱迎平、李小棠、徐克仁等还特意陪住。曾经让洛阳纸贵的《伤痕》作者卢新华从洛杉矶赶来;颜海平放下清华外文系主任的繁多事务,从北京赶来;一向天马行空、了无羁绊的徐克仁从日本赶来,像个听话的好孩子……
相聚胜似蜜月,情谊超越生死,相爱刹那便是永恒
大家笑说,这几天胜似蜜月。每天早晨,美国赶来的屠颖颖掀开三角钢琴的紫色帷布,给大家弹上一曲,大家陆续围聚大堂,重温旧梦,好像一伙不带地图的行者,随处有风景,随时有笑声。晚饭后的畅聊,是一天中最兴奋的热点。徐国民同学是信息源,口若悬河,连带出青年时代的“风流韵事”;徐克仁的畅谈,情节跌宕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如同一部精彩的小说,一说就4个多小时,嗓子哑了,听者还意犹未尽;年龄较小的余建伟像只可爱的兔子,被年龄相仿的同学调笑,他都不恼;有人传递自己的作品,悄悄地,不敢张扬;陈吉福带来味道醇美的川酒,受到夸赞;王兆军在临沂乡村创办了东夷书院,得到同窗大力襄助,他的谢辞算是唯一正经的发言,即如此,也伴了即兴发挥的乡间民歌、劳动号子……
欢聚一堂,听吴基民叙旧。
72位同学,已有9人早逝——王贻樑、王群、周维波、李谌、杨德华、陈静英、邹毅、范维明、王东春,让聚会平添沉郁一笔。
他们都是佼佼者,也都是勤勉的模范,王东春更如少年维特一般离去。他在班里年龄最小,毕业后分到河北任教,聪明多情,自视甚高,却缺乏社会经验,不够世故。25岁时,为买到几个安全套而到北京求助同学,只因没有足够的胆量去免费发放处——纯洁和羞涩让他的青春脆弱而敏感,结果因爱情受挫而忧郁寡欢,竟寻了短见。他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余绪。检讨此事,大家深感当时对他关心不够。
不曾实现的爱情如同远飞的俊鸟,让年过花甲的同窗念念不忘。一位汉语班的女生,热情开朗,不少男生倾慕,惜乎毕业不久就车祸丧生。红颜薄命,她的美丽、善良、大方和热情,仍在同窗中传诵。情感的归宿未必在于是否修成正果,爱过便成永恒。7711还有两位“惑阳城迷下蔡”的美女,一是陈丹红,一是汪澜,让多位男生心向往之,这次依然搅动一池春水。在校园草坪,她俩再次跳起当年的健美舞,重现蝴蝶双飞的美妙情景。四十年过去,多少个杨柳依依,多少个雨雪霏霏,美好的情感随时绽放,年龄不是障碍。
时代成就人生,默默成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
聚会主题是“时代成就人生”。大屏幕上显示着为学校、为国家争光的同窗成就,灿若繁星。7711无愧于时代,永远写进了共和国历史。
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写进了当代文学史,迸出的是时代积累的眼泪,最先导出激愤和哀怨的人,也最先让这个民族以泪洗面后归于平静并启发思考。还有他们,忠实于文学的本命,无论是研究还是创作,都卓有成就:著名学者陈思和、李辉、徐学清、陈福康;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胡平; 剧作家张锐、周维波、颜海平;小说家李小棠、王兆军、陈可雄等。他们在大学担当重任,或在新闻和出版行业建立成就,如活跃在金融、新闻、教育界的谭健、李光、胡文佩、徐克仁、汪乐春、周斌、梁永安等。有些同学走出国门,在新的职业重新学习,亦非等闲,如张欣、伍晓明等。充实的人生,让他们可以正视这个时代。
7711歌颂成就,但鄙薄等级;崇尚自由,但顾忌他人感受。聚会中,没有地位的炫耀与自卑,也没有贫富的张扬与畏缩,座位不分主次,虽不比魏晋风度,至少也有几分“我的存在就是一切”的牛气。
著名文化学者李辉,40年来,一直辛勤为大家服务。大学四年,他负责分送大家的书信,从未出现差错。他悉心收集了许多同学师生间的往来信件,毕业签名和赠言,还有照片,一一复制,让大家重忆往昔。他和尹学龙是北京群的组织者,极尽勤勉。解放军报总编辑谭健同学不久前退休,聚会中静如处子,没有半点倨傲;李小棠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从不炫耀;温子健曾长期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和证券时报社长,一向重情重义;著名学者陈思和长期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从无半点大学者架子,亲和而安静……
陈苏宁是7711的大姐,坦率、热情、优雅,同学都说像俄罗斯油画中的《无名女郎》,徐克仁笑说,考试中她总是默许他偷看试卷。王伟,古道热肠,长期救助多名残疾少年和贫困儿童,像一位仁厚的大叔;吴基民风一般来去,匆匆一面,安慰了同学的念想。还在复旦中文系任教的梁永安,一直为聚会奔走,送往迎来,仁至义尽。
7711最值得赞许的,正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同窗们不承认哗众取宠,而珍重担当、厚道、慷慨和情谊。在这里,没人在乎谁当多大的官、有多么富有,这不是刻意的平等,而是每个人选择了各自的道路,如同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人写了名动一时的大作,有人去偏远地方养羊,有人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发牌,有人活跃在纽约证券市场,也有人默默编辑着报刊书籍……没有高下之分,劳动就是价值,兴趣至高无上。陈可雄担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主任几十年,他在读时写的《杜鹃啼归》,论文字的精致,同窗无人可及,但他淡泊功名,述而不作,至今保持着少年般的敏锐与真诚。
友情至上,同窗乌托邦值得一唱三叹
7711聚会满溢友情,有意无意排除了世俗元素,有如唯美的精神乌托邦。王兆军感叹:人生有四年的躲闪,四年的隐遁,四十年的清高,这是多么美好的喘息,多么高尚的再造!他认为:7711的有些元素是被社会生活证明过的、从未颠覆的。其一,永远存在着一股正面的力量,即关注社会,主张公平正义。卢新华、李小棠、李辉、胡平的著作和大多数同学40年的经历,可资确认;其二,追求知识,热爱真理,向往自由,如来如去,有我有他,利人利己,谁都休想特权;其三,互助友爱,有情有义,无论谁遇到难处,都能获得全体同学帮助。王兆军所办弘扬传统文化的东夷书院,农工书屋的上万册图书,三分之一来自同学捐助;其四,尊重不同风格,兼容且宽容,没有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另一个人,争论,说服,劝导,都出于善意。
其实,这正是77、78级那一代人的共同特色。
开心一笑,灼灼其华(从左自右:孙进、易桂鸣、李志勇、陈苏宁、王兆军、倪镳)
同学之情,在当代中国,何以如此被珍爱,甚至成为疗治心灵的一杯药酒呢?
同窗友谊,确成当代人文精神一个类似乌托邦的概念,如同乐章中的休止符。法国哲学家路易博朗设计过一个空想社会:自由、平等、没有歧视和压迫,一起劳动,每个人享有应得的食物,没有贫富,没有等级。这在中国古代墨子学说和墨家实践中已经发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也做过形象描述。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也对理想社会做过某种修饰和移译。乌托邦是一个想象的、理想的、不可能实现的社会,恰恰在同窗关系中得到体现,没有现实功利,只有渴望分享的思想和情谊的热量。
7711只是一个缩影。情感之外,40年前恢复高考还带来理性的力量。在高谈阔论中,有一点大家颇有共识。77、76级这一代人,受到当代文明熏陶,以和平、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分歧和难题;视野开阔,尊重自我也尊重别人;懂得价值观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方法、程序、实证的扶持,而且具备实际运作的能力;即使面对实际利益纠缠,依然会首先考虑社会要义,考虑到分享方式,让文明的薪火日趋光大。
恢复高考后的那批大学生,是新时期最早受到文明启蒙的群体。高等教育让这一代人视野开阔,忧国忧民,拥有知识,懂得分享,热衷追问,也看重实际,顺利完成回浊转清的人生过程,完成从小农意识向现代精神的过渡。这就是77、78年级大学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的真正意义。
挥一挥手告别,挥不去的是万般不舍的同窗情义。
看来,重回复旦,是一次对于精神涅槃的纪念,一次化蛹为蝶的再造乐章。这种近似于乌托邦的情怀,是不是很值得浅吟低唱,祈祷祝福呢!
母校一声召唤,他们不远千里万里回家
7711二老:出版家张胜友(左)和剧作家张锐(右)。
40个春秋,沧桑消减了多少锐气,淡泊派生了懒惰,平日他们往往不愿应酬,在京沪,鲜有愿意穿越半个城市应约饭局。然而,母校一旦召唤,人人雀跃,自掏腰包,有人更欣然捐款,不远千里万里,一定要应邀一聚,如同三文鱼响应了基因与季节的召唤,一往无前。他们不是因为冥冥中的生死轮回,也并非基因的再生冲动,而是为了心灵的慰藉,甚或是一种凭吊,慰藉那个自由生成的灵魂,凭吊那个阳春满月般的青葱时代。遥远的往昔,仿佛海市蜃楼,荡摇浮世,万象琳琅。
青葱岁月里,意气风发的7711。
聚了,说了,笑了。或打趣旧事,或发掘可乐的细节,或考证云雾缥缈的爱情……这些琐屑,足以勾起对40年前往昔的眷恋,如同重游《红楼梦》的警幻前世。很多故事反复咀嚼,仍有滋味,如同象群找到稀缺的盐土,即使带着烂叶草泥,也不惜用岁月的牙齿磨碎了饕餮一顿。每一次咀嚼,都像痛饮百年陈酿,让当事人酩酊三日。
7711班几十位外地同学提前三天聚集到上海郊区,环境清幽,相对封闭,可以放怀畅意又不扰他人。原指导员于东元老师和原上海作协党组书记汪澜同学,以及原民建上海市委秘书长吴惠源同学、原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李志勇同学等精心安排,上海同学王云、朱迎平、李小棠、徐克仁等还特意陪住。曾经让洛阳纸贵的《伤痕》作者卢新华从洛杉矶赶来;颜海平放下清华外文系主任的繁多事务,从北京赶来;一向天马行空、了无羁绊的徐克仁从日本赶来,像个听话的好孩子……
相聚胜似蜜月,情谊超越生死,相爱刹那便是永恒
大家笑说,这几天胜似蜜月。每天早晨,美国赶来的屠颖颖掀开三角钢琴的紫色帷布,给大家弹上一曲,大家陆续围聚大堂,重温旧梦,好像一伙不带地图的行者,随处有风景,随时有笑声。晚饭后的畅聊,是一天中最兴奋的热点。徐国民同学是信息源,口若悬河,连带出青年时代的“风流韵事”;徐克仁的畅谈,情节跌宕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如同一部精彩的小说,一说就4个多小时,嗓子哑了,听者还意犹未尽;年龄较小的余建伟像只可爱的兔子,被年龄相仿的同学调笑,他都不恼;有人传递自己的作品,悄悄地,不敢张扬;陈吉福带来味道醇美的川酒,受到夸赞;王兆军在临沂乡村创办了东夷书院,得到同窗大力襄助,他的谢辞算是唯一正经的发言,即如此,也伴了即兴发挥的乡间民歌、劳动号子……
欢聚一堂,听吴基民叙旧。
72位同学,已有9人早逝——王贻樑、王群、周维波、李谌、杨德华、陈静英、邹毅、范维明、王东春,让聚会平添沉郁一笔。
他们都是佼佼者,也都是勤勉的模范,王东春更如少年维特一般离去。他在班里年龄最小,毕业后分到河北任教,聪明多情,自视甚高,却缺乏社会经验,不够世故。25岁时,为买到几个安全套而到北京求助同学,只因没有足够的胆量去免费发放处——纯洁和羞涩让他的青春脆弱而敏感,结果因爱情受挫而忧郁寡欢,竟寻了短见。他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余绪。检讨此事,大家深感当时对他关心不够。
不曾实现的爱情如同远飞的俊鸟,让年过花甲的同窗念念不忘。一位汉语班的女生,热情开朗,不少男生倾慕,惜乎毕业不久就车祸丧生。红颜薄命,她的美丽、善良、大方和热情,仍在同窗中传诵。情感的归宿未必在于是否修成正果,爱过便成永恒。7711还有两位“惑阳城迷下蔡”的美女,一是陈丹红,一是汪澜,让多位男生心向往之,这次依然搅动一池春水。在校园草坪,她俩再次跳起当年的健美舞,重现蝴蝶双飞的美妙情景。四十年过去,多少个杨柳依依,多少个雨雪霏霏,美好的情感随时绽放,年龄不是障碍。
时代成就人生,默默成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
聚会主题是“时代成就人生”。大屏幕上显示着为学校、为国家争光的同窗成就,灿若繁星。7711无愧于时代,永远写进了共和国历史。
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写进了当代文学史,迸出的是时代积累的眼泪,最先导出激愤和哀怨的人,也最先让这个民族以泪洗面后归于平静并启发思考。还有他们,忠实于文学的本命,无论是研究还是创作,都卓有成就:著名学者陈思和、李辉、徐学清、陈福康;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胡平; 剧作家张锐、周维波、颜海平;小说家李小棠、王兆军、陈可雄等。他们在大学担当重任,或在新闻和出版行业建立成就,如活跃在金融、新闻、教育界的谭健、李光、胡文佩、徐克仁、汪乐春、周斌、梁永安等。有些同学走出国门,在新的职业重新学习,亦非等闲,如张欣、伍晓明等。充实的人生,让他们可以正视这个时代。
7711歌颂成就,但鄙薄等级;崇尚自由,但顾忌他人感受。聚会中,没有地位的炫耀与自卑,也没有贫富的张扬与畏缩,座位不分主次,虽不比魏晋风度,至少也有几分“我的存在就是一切”的牛气。
著名文化学者李辉,40年来,一直辛勤为大家服务。大学四年,他负责分送大家的书信,从未出现差错。他悉心收集了许多同学师生间的往来信件,毕业签名和赠言,还有照片,一一复制,让大家重忆往昔。他和尹学龙是北京群的组织者,极尽勤勉。解放军报总编辑谭健同学不久前退休,聚会中静如处子,没有半点倨傲;李小棠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从不炫耀;温子健曾长期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和证券时报社长,一向重情重义;著名学者陈思和长期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从无半点大学者架子,亲和而安静……
陈苏宁是7711的大姐,坦率、热情、优雅,同学都说像俄罗斯油画中的《无名女郎》,徐克仁笑说,考试中她总是默许他偷看试卷。王伟,古道热肠,长期救助多名残疾少年和贫困儿童,像一位仁厚的大叔;吴基民风一般来去,匆匆一面,安慰了同学的念想。还在复旦中文系任教的梁永安,一直为聚会奔走,送往迎来,仁至义尽。
7711最值得赞许的,正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同窗们不承认哗众取宠,而珍重担当、厚道、慷慨和情谊。在这里,没人在乎谁当多大的官、有多么富有,这不是刻意的平等,而是每个人选择了各自的道路,如同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人写了名动一时的大作,有人去偏远地方养羊,有人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发牌,有人活跃在纽约证券市场,也有人默默编辑着报刊书籍……没有高下之分,劳动就是价值,兴趣至高无上。陈可雄担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主任几十年,他在读时写的《杜鹃啼归》,论文字的精致,同窗无人可及,但他淡泊功名,述而不作,至今保持着少年般的敏锐与真诚。
友情至上,同窗乌托邦值得一唱三叹
7711聚会满溢友情,有意无意排除了世俗元素,有如唯美的精神乌托邦。王兆军感叹:人生有四年的躲闪,四年的隐遁,四十年的清高,这是多么美好的喘息,多么高尚的再造!他认为:7711的有些元素是被社会生活证明过的、从未颠覆的。其一,永远存在着一股正面的力量,即关注社会,主张公平正义。卢新华、李小棠、李辉、胡平的著作和大多数同学40年的经历,可资确认;其二,追求知识,热爱真理,向往自由,如来如去,有我有他,利人利己,谁都休想特权;其三,互助友爱,有情有义,无论谁遇到难处,都能获得全体同学帮助。王兆军所办弘扬传统文化的东夷书院,农工书屋的上万册图书,三分之一来自同学捐助;其四,尊重不同风格,兼容且宽容,没有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另一个人,争论,说服,劝导,都出于善意。
其实,这正是77、78级那一代人的共同特色。
开心一笑,灼灼其华(从左自右:孙进、易桂鸣、李志勇、陈苏宁、王兆军、倪镳)
同学之情,在当代中国,何以如此被珍爱,甚至成为疗治心灵的一杯药酒呢?
同窗友谊,确成当代人文精神一个类似乌托邦的概念,如同乐章中的休止符。法国哲学家路易博朗设计过一个空想社会:自由、平等、没有歧视和压迫,一起劳动,每个人享有应得的食物,没有贫富,没有等级。这在中国古代墨子学说和墨家实践中已经发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也做过形象描述。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也对理想社会做过某种修饰和移译。乌托邦是一个想象的、理想的、不可能实现的社会,恰恰在同窗关系中得到体现,没有现实功利,只有渴望分享的思想和情谊的热量。
7711只是一个缩影。情感之外,40年前恢复高考还带来理性的力量。在高谈阔论中,有一点大家颇有共识。77、76级这一代人,受到当代文明熏陶,以和平、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分歧和难题;视野开阔,尊重自我也尊重别人;懂得价值观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方法、程序、实证的扶持,而且具备实际运作的能力;即使面对实际利益纠缠,依然会首先考虑社会要义,考虑到分享方式,让文明的薪火日趋光大。
恢复高考后的那批大学生,是新时期最早受到文明启蒙的群体。高等教育让这一代人视野开阔,忧国忧民,拥有知识,懂得分享,热衷追问,也看重实际,顺利完成回浊转清的人生过程,完成从小农意识向现代精神的过渡。这就是77、78年级大学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的真正意义。
挥一挥手告别,挥不去的是万般不舍的同窗情义。
看来,重回复旦,是一次对于精神涅槃的纪念,一次化蛹为蝶的再造乐章。这种近似于乌托邦的情怀,是不是很值得浅吟低唱,祈祷祝福呢!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悼念宋劼先生
几年前,机缘巧合被朋友偶然拉进了鸿雁群,从此认识了群主宋劼 : [ji ] 先...纪念 《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征文选登 (33) 刘崇玲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和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重温1984年国庆大...75年前的今天,上海获得新生,我的人生也迎来重大转折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5周年。在上海...致敬,解放上海的人民军队
七十五年前的惊蛰天 天刚露出鱼肚白的熹微 南京路上的市民推门一看 马路上...111岁开国少将张力雄逝世,系最后一位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将军
111岁开国少将张力雄逝世,系最后一位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将军 澎湃新闻记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