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 触摸北京的灵魂

来源:北京时间 作者:田雪吟 刘一默 时间:2017-10-10 点击:

      “酸梅汤里的桂花味儿,喝到嘴里它冒凉气儿,又解渴又带凉儿,不信您就拿碗尝......”这是老北京吆喝《酸梅汤》里的片段,清脆婉转、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和充满四合院风情的胡同算是老北京最独家的记忆。

图:老北京吆喝爱好者阿龙在位于南锣鼓巷的非遗博物馆内进行表演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如牛毛”,建国之初,北京有名的胡同就有1330条,几乎每条胡同都有自己故事。

      南锣鼓巷,最古老的北京胡同之一,它承载了太多老北京的文化和记忆,也因其浓厚的文艺气息一度成为“来北京必打卡”的旅游景点。然而,巨大的客流量和商业利益也让南锣鼓巷“烧烤油烟与臭豆腐异味齐飞,路边小吃与流动商店共荣”,一些公共设施被损坏,建筑风貌被蚕食,南锣鼓巷慢慢迷失在一场以文化名义进行的市场狂欢里。

      这样野蛮生长的商业环境终于在政府指导、商会协同的改造中发生了改变。2016年4月,南锣鼓巷主动申请取消了3A级景区资质,为胡同减负。10月,商会按照东城区委“腾退、治理、保护、建设、管理、运营”的总体思路,对南锣鼓巷地区全面展开修缮整治。

图:整改后的南锣商铺保留了老北京风情
图:游客在南锣鼓巷摄影留念

      南锣鼓巷商会会长徐岩说:“无论是形象还是业态,南锣鼓巷都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按照东城区发布的《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要求,对所有商户整体进行门面升级。整体要求就是,让每家店铺装修之后,都达到让游客愿意在你家门口留影的效果。”不仅如此,商会还从业态入手,整治脏乱商铺。以前的众多饭店、小吃摊也摇身一变,成了民俗文化馆和文创类店铺,胡同里的“老物件博物馆”就是这么变身来的。博物馆里入驻了15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设立免费的“非遗公益大讲堂”,致力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曾说:“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南锣鼓巷的胡同风貌正是北京最吸引人的城市面貌之一,改变后的南锣鼓巷更好地保留了老北京胡同的韵味和传统文化。来到南锣古巷的人们,总能在不经意间遇见北京的“根”与“魂”。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2017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
    下一篇:蔡英文“双十讲话”备受关注 讲话内容被提前披露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