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节 48重庆印象(1---4)
-
《解放碑》(重庆印象之一)
三峡游最后一站来到重庆,我们入住的酒店是解放碑一号,是重庆闹市中心,离步行街很近。走在步行街上,迎面抬头能看见在高楼林立的街心,有一座醒目的塔楼式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解放碑。它原先是抗日战争胜利时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士和为反抗侵略而遇难的同胞而修建的。
这是在博物馆看到的解放碑原貌。原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
这是2014年人民政府重新修缮的纪念碑。
离解放碑两条街的不远处,是重庆大轰炸遇难者遗址。曾经有几千同胞在 日军大轰炸中窒息而死。
驻守四川的国军奔赴抗日前线。许多将士英勇牺牲了 。
因大轰炸惨案遗址正在闭门修缮,所以我未能进入防空洞内参观。
在813淞沪抗战纪念日,在侵华日军对上海大轰炸造成813惨案后的八十一周年到来之际,我在重庆瞻仰抗日遗迹,回顾历史,让我深深感到,没有强大的国家,就只能受欺侮受凌辱;如果一个民族,淡忘历史,回避历史,那就不能深刻吸取教训。
经查有关资料,得知:解放碑,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以纪念重庆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
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碑体绝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几架大钟,朝着四面八方,每到整点时,便会响起声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顶端有几根天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这座建筑最早兴建於1940年3月12日,1941年12月31日落成,原本是木质结构,四方形,跑楼式,高七丈七尺(约26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建碑的意义是: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勉励同胞当有抗战到底的精神,命名它为「精神堡垒」。「七丈七尺」象徵「七·七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记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之功。"抗战胜利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据说在碑下,埋有缴获的日本侵略者的武器弹药;在碑中,存放著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给重庆人民的信,在碑身内侧,刻有成千上万的阵亡将士名字。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1949年重庆解放,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变为纪念重庆解放。
1997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以解放碑(抗战胜利记功碑)为中心将解放碑大十字地区(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的共2.24万平方米面积)改造成中国西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
2000年和2001年,渝中区相继投入1600万元,将步行街拓展至八一路中段和民族路。解放碑步行街的面积增至3.6万平方米。
如今解放碑的周围都是耸入云天林立的高楼大厦。而那大轰炸惨死的千万重庆市民,那为了重庆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朝天门码头、白公馆和渣滓洞(重庆印象之二)
到了重庆,从游船上岸,走著名的朝天门码头,有几十级高高的台阶。这次三峡旅游一路上经过好几个景点,上岸都有很方便的直达电梯或摆渡缆车,可不知为何重庆这个最繁荣的大城市,码头上却没有安装电梯?这里还是原始的办法,要自己提着沉重的拉杆箱一步步爬上又高又陡的岸。许多游客望而生畏,只得请当地的挑夫(俗称棒棒)挑上岸。也许这是扶贫项目?或者是要让游客感受山城的特色?我想起在小说《红岩》中和许多影视作品中描绘过的闻名遐迩的朝天门码头,曾经热闹非凡,确实感到了它的不凡。-----多少年来,山城人就是这样上上下下的,没有走过朝天门码头,就不能算到过重庆。历史上它就是这里,一步步把进贡给朝廷的货物从这里挑上船运出去的。
接着,我们坐横跨在长江上的索道上面的空中缆车在高空俯瞰重庆市容,觉得重庆人真是会做生意,索道上的空中缆车原来是很多年以前缺乏桥梁的过江交通工具,而现在重庆的长江和嘉陵江上都造了几十座桥,不需要过索道坐缆车了,这过江缆车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特色观光旅游项目,不失为赚钱和富有重庆特色的一张名片。缆车很平稳,能站二三十个人,四面都是玻璃,看得很清晰,长江两岸原本高耸入云的楼群好像在脚下成为一搭堆积木,其中有几幢新的尖顶建筑涂成金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接着,我们坐旅游大巴马不停蹄地赶往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白公馆和渣滓洞。这是规定好的所有的旅游团队都必游的项目,我们也以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登上了歌乐山。中午时分,盛夏酷暑,天气炎热骄阳似火,虽然景区人山人海,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汗流浃背,小小的白公馆门前拥挤不堪,无法拍到一张清晰的全图,但还是人流不断,拥挤着涌入白宫馆的小楼,从底楼登上二楼,参观关押共产党人的牢房和目睹墙上众多先烈的照片。我耳畔响起了当年“烈火中永生”里的诗句,想象着“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面对着讯问室陈列的刑具,我想起了江姐的著名话语“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做的”。感叹,无数有崇高理想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安康;然而保江山比打江山更艰难曲折!前赴后继的江姐那一代革命者,也许不会想到,才过了几十年,防不胜防、前腐后继的腐败官员竟然是如此之多抓不完除不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那些人讲有用吗?制度的笼子,何时能锁住贪欲的毒手?
渣滓洞比白宫馆规模稍大些,陈列着更多曾经被关押和牺牲在这里的革命志士的照片和事迹。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匆匆一瞥。那白色恐怖的年代早已过去,熙熙攘攘的游客在山道上悠闲自在,穿着花花绿绿,有说有笑漫步林间。我对着漫山遍野的青松翠柏沉思,这一片郁郁葱葱,溪水潺潺,似乎都见证着曾经的英勇悲壮,也默默地为无数的英灵守护者忠魂。但愿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不再被生灵涂炭,不再受奴役剥削压迫,不再生活在刀枪战乱中。
在接下来的旅游参观中,我却不断看到重庆的闹市街上各交通要道和的路口挂着一条条大幅标语,内容基本上都是扫黑打黑除黑的,非常醒目显眼;给人的感觉是否重庆的黑恶势力很猖獗?因为在别的地方别的城市都没有这样。我有点不解,靠这样的标语就能扫黑、打黑、铲除黑恶势力吗?虽然也许对黑恶势力多少有那么一点训诫作用,但能有多少震慑力和威力呢?真正打黑,还要靠全党、全民、政府和百姓的决心和共同的实际行动啊。在一个有几千万人口的直辖市,这样的标语也许反而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不利啊,对旅游市场不利啊,会吓退想要来重庆的人;对当地老百姓也起不到多少安抚的作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应该要靠好的政府、好的政策来推动促进。到处悬挂打黑扫黑的横幅标语,还不如用“文明、进步、民主、和谐、法制”等理性的标语来得更加适合。打好红色名片,用红色旅游来吸引全国各地旅客,才是正道。
《走进磁器口》(重庆印象之三)
磁器口,据说是明清年间重庆往外运输瓷器的中转站,许多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落脚,做瓷器买卖,繁荣了这个古镇。可是由于后来的商业变迁,没有那么多瓷器转运,就改名成了磁器口。在小说《红岩》里,磁器口也是中共重庆地下党活跃的地方,山城重庆与延安党中央以及四川各地地下党组织秘密接头联络的地点;有许多共产党人在这里用智慧和勇气神秘地冒死穿梭于大街小巷,与敌人周旋。
我们进入磁器口时,简直迈不开步子走不了路,人群拥挤的状况超过上海南京路和外滩,我们走了很久才几米远。而且我们的老人小孩几乎几次要被拥挤的人群冲散。
小吃店和各种各样的商店一家紧挨一家,比周庄、朱家角古镇还要挤,也许因为是暑假,或者是所有到重庆的旅游团队的必经之地,我难以想象这么热的桑拿天,烈日下竟然有这么多的人涌入磁器口。
商店里卖的大多是重庆的特产,辣鱼干,辣牛肉干,辣豆腐干,辣酱,辣腐乳,辣干菜;还有麻饼,麻花,腊肉。真是琳琅满目,铺天盖地,看不过来。重庆人真是会动脑筋吃啊,堪称小吃王国。前不久我刚从东北旅游回来,虽然旅游特产全国到处都有,中国是讲究吃的美食文化大国,可是北方却没有这么多种类的零食。磁器口一些做凉粉、做豆浆、做糕饼的店铺,都有师傅当场用传统手工方法在演示制作过程,表示了产品的新鲜程度,也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磁器口老街,还保留有一些传统的旧式房屋,古色古香,看得出民国时代的痕迹,给人们留下遐想的空间。还好不像我插队的乡下,江西峡江的流源村,拆除了五十年前那条进村的古朴老街,那条非常富有乡村古镇特色的青石板老街。那条留下知青和众多当地乡亲记忆的老街,现在已经全被拆光或者倒塌了,一片废墟,不留痕迹。磁器口的街口重新建立了高大的牌楼,入口处的墙上还有纪念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名人墙。在大拆大建的城市中,这样的设计,不光是商业繁荣的需要,也确实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来磁器口,不消费一点就离开好像是不可能的,满街飘香的味道,手捧小吃边走边吃的人群,都会激起你的食欲味蕾。一瓶小小的老酸奶要十元钱,在别处我肯定会嫌贵了,因为在上海的超市一板八个酸奶才十一元,可是在这里我竟花了十元钱买了一小罐酸奶,还有188元一斤的风味牛肉干。
磁器口虽然没有瓷器或磁器,但周边几条马路的饮食店、快餐店、饭店、面店、小吃店,家家顾客盈门,生意兴旺应接不暇,它在重庆人心里,就是南京路淮海路吧-------给重庆人带来了繁荣兴旺,带来了财富,带来了人气。在吃这一点上,重庆是绝不会输给北上广和成都的。我们在街对面的一家小店用午餐,一开间的门面,干净整洁,仅有两个厨师一个老板娘,却快捷迅速地端上了我们点的饭菜,有酸菜鱼,重庆小面,豆味肉汤,抄手(馄饨),凉粉,味道辣得正宗,鲜香麻辣,人均才二十元,真是好吃不贵。
若不是导游规定的时间太仓促,要赶着上车去下一个景点,我们倒是应该在磁器口逛一下午的。
《洪崖洞》(重庆印象之四)
我们到重庆的当天晚上,就根据介绍去了著名的景区------洪崖洞。
从我们住的旅馆到洪崖洞景区打车过去,明明出租车是在平地开的,可到了景区入口处,却发现已经是在很高的地方,在一幢大楼的第十一层处,要坐电梯才能下到一楼的江边。所以我们就去排队坐电梯下去。人实在太多了,等了很久才下到一楼,随着拥挤不堪的人群,汗流浃背地总算挤到了洪崖洞前,看到洪崖洞的全貌。
这让我领略到山城的特点,纵横交错的道路都是沿着山势而建的,从一条道路到另外一条道路,不是直接就过得去的。高低起伏,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弯曲环绕。而洪崖洞则是个很大的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区,当地依托这地形特殊的古城门已经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热闹的景区,吸引了南来北往各地的游客。
网上查了资料,说洪崖洞原名洪崖门,筑于战国时期,城墙由条石堆砌而成。明朝洪武年间第四次筑城,建九开八闭十七门,洪崖门由开门转为闭门。洪崖门,历来为军事要塞。洪崖洞在洪崖门外岩下崖边,是一个巨大石窟,又叫洪岩洞、神仙洞。洪崖门早已损毁,位于洪崖洞海盗船位置。保留了江隘炮台、洪崖闭门、纸盐码头、明代城墙、辛亥碑文等历史遗迹 。
2002年,洪崖洞景观工程开始竞标。2006年,总投资3.85亿元的景区兴建而成,与商业街配套,形成了山城特色的著名景区。
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北临嘉陵江,南接解放碑沧白路,沿江全长约600米,以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把餐饮、娱乐、休闲、保健、酒店和特色文化购物等六大业态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
洪崖洞景区整体被打造出四条街:动感酒吧街、巴渝风情街、盛宴街美食街、城市阳台异域风情街。 巴渝风情街有红檐绿瓦的仿古典民居,以及前店后厂“民间工艺作品”;位于第4层的盛宴美食街集中了中外名店;临江一面有工匠当街打糍粑、切桃片、烤制花生糖,以及现场演绎美食特产制作工艺,临崖一面有小吃店,旦旦面、猪儿粑、大汤圆、歌乐山辣子鸡、黔江鸡杂,老重庆毛血旺等;异域风情街位于第9-10层,有各国美食餐厅,还有临江景的咖啡厅,风景独特 。晚上已经快九点了,可我们沿着街一路走过去,还是几乎走不动,因为人山人海,比上海南京路淮海路还要人多,真是令人惊奇。
我们来到最能体现洪崖洞特色的还是被列为巴渝十一景之一的“洪崖滴翠”。只见一条小溪从山林间渗出,沿大阳沟、会仙桥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悬空而下,落至崖间再顺着岩石自上而下地汇作涓涓细流。
历代文人将其称为“洪崖滴翠”。据明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城西雉堞下有洞曰洪崖,覆以巨石,飞瀑时至,亦名滴水崖。清巴县知府王尔鉴对“洪崖滴翠”以诗吟诵:“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五色浮。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点石头。”
我们在景区的一家小餐饮店吃晚饭,还好不算贵。一般景区餐饮都比较贵一点,重庆的景区吃饭好像并不贵。
夜幕下的嘉陵江和长江上,横着一座又一座灯火通明如一串串珍珠般的越江大桥,基本上都是近十年来新建的。离洪崖洞最近的,是千厮门大桥,非常气派,亮丽豪华。
我们在大桥边,看到江两岸灯火通明,灯光如彩珠串串,车来人往,江上游轮缓缓前行,一派繁华景象。我先生不禁回忆起文革期间的往事。他曾经大串联来过重庆看大字报,他说那时到处是一片黑暗,到了晚上整个山城隐没在夜幕中,渺无人烟,只有远处偶尔有点点星光般的灯光,与农村乡下没有什么区。
先生当年记忆中的重庆,现在完全没有了。时间关系,我们也来不及寻找父亲曾经报考翻译官的重庆美国领事馆旧址,和抗战时期交大驻重庆校舍旧址九龙坡。我想,即使去了,恐怕也是面目全非了。
繁华夜色中欢乐的人群,冲淡了我追寻往事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