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1节 井冈山之行(八)黄洋界见险处
-
井冈山之行(八)黄洋界见险处
28日继续参观,今天是先到久副盛名的黄洋界参观。虽说这次会议按排最晚是到29日12点前退房,但我们在上海时已买好了28日晚的火车票,因此今天是在井冈山的最后一天了。早上起来先初步整理了一下物品,说初步这是因为中饭还是回宾馆吃,吃完饭后还有时间整理。本来按排一天都是参观,因我们下午要走,也就改变了一下,下午不参观,上午尽量参观完。
黄洋界,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原先我们车出宾馆门都是左拐,这次是右拐。右拐有二条道,我们走左边上山的道。黄洋界海拔1343米,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看上去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井冈山上兵力极少,在井冈山下宁冈县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三十一团,在团长朱云卿、政委何挺颖的指挥下退守井冈山,以三十一团一营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他们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天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从前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第三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现忽见红军有大炮轰击,便认定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当夜在云雾弥漫之下,敌军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冈山。十几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当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了卓越战功的红军第三十一团,在九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已改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在平型关大战中,成为痛歼日军师团三千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令日寇心胆俱寒。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支红军团的番号经历了二十多次变动,但其井冈红军英雄团的血统丝毫不变。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等诸多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成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至今黄洋界还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我们的车走在公路上,车不断地上坡,还不停地左拐,右拐,就如坐船,以至于我们一些同志到了山顶都不同层度地感到头晕,可见当年的路,坡度之险,行路之难。
哨口营房:是红军第四军在黄洋界哨口的营房,为一栋杉皮土木结构的五行一厅九间民房,面积200多平方米。于1928年夏由修建。1929年黄洋界哨口失守后被烧。1964年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现在黄洋界的出口处。因我们老年人多,从前门走可能要上一段山路,于是导游与景区商量,破例让我们从出口处进去,因此先看到了哨口营房。
从营房看出去的风景。
和黑土情杂志主编翁德坤合影。
有通山下的小路,为了安全,没让我们走。
这是炮台和远方的山。
这就是在朝鲜战场曾一人打下5架敌机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韩德彩中将夫妇。
继续往上走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始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年,炸毁“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此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
纪念碑旁边是黄洋界哨口工事,它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个工事和一个了望哨组成。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因敌众我寡,哨口失守,工事遭到破坏。1960年哨口工事遗址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复。1961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外的风景。
黄洋界公路。
停车场,我们坐的两辆旅游车。
北风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