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节 25《永恒的瞬间,亮丽的青春》
-
--看黑龙江知青老照片集有感
2018年6月底,我参加了由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黑龙江知青老照片集出版发行座谈会。这本老照片集是黑龙江知青在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收集整理后最新出版的,照片集非常厚重,沉甸甸的,翻开来细细浏览,里面的照片内容也给人厚重的历史感。
以前我也看到过一些知青时代的老照片专集,比如新疆知青的,云南知青的,北京知青的,但是像这本老照片集这样通过广泛收集全市范围内四千多张上海赴黑龙江的知青老照片而挑选出来精心编排的,还是第一次;而且它很详细地作了文字说明,时间、地点、人物,有许多还标注了拍摄者姓名。相比之下,它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因而也更具代表性、典型性,具有珍贵的研究历史资料的价值。
我感到这本文集的出版,弥补了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史料研究的许多不足。虽然研究会已经广泛收集了正规和非正规出版的知青书籍和知青文学作品,但由于照片的无法更改的定格的画面特性,比后来记录的文字的东西更有说服力。文字的回忆录由于年代久远、回忆者记忆局限,会有些失误差错遗漏淡忘,而照片是永恒的瞬间,更为真实。由于当下知青书籍和影视作品出版物的出版难度大,审核严格,费用高,更显它的稀缺性局限性,给反映真实的知青年代留下了很多遗憾,特别是如今知青已经老去,记忆力衰退,有的人甚至已经离世或者难以如实叙述当年往事;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甜酸苦辣已经无法还原了;而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或多或少能够无声地叙述往事,让后人看到更为真实的知青年代、知青人物形象,去追寻照片背后的故事。
虽然那个年代能够拍照对知青来说,是件稀罕事,大多数人可能长达十年也没有在农村留下一张照片,因为许多普通人家是不拥有照相机的。故而能有这些照片也是非常难得的,非常不容易的。所由此可知,在拍这些照片时,知青们往往都是露出开心的笑容,摆出高兴的姿势,并不会出现其他的表情,比如忧愁苦闷痛苦伤心的表情。从这点上说,老照片要完全反映知青真实的状况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例如这本摄影集中,大量的知青们离别上海挥手告别的镜头,在火车开动前,似乎都是慷慨激昂壮士上征程的豪迈形象,笑着挥手与家人同学老师告别。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在上海火车站和彭浦车站,每次送别知青的场面,都是成千上万人依依难舍,亲情爆发,哭声震天的。唯有一张是一个女知青掩面哭泣的镜头。我不知道是编者没有收集到,还是被出版审核方卡住了。据编辑人员说,这本影集中许多林彪事件之后的照片和毛泽东逝世后的知青活动现场照片,虽然留下了照片,但基本上把文字说明都删除了。我觉得出版方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妥,可商榷:为何不能如实说明当时的情况呢?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考虑,我觉得完全应该实事求是说明。
但大量的老照片中知青们劳动工作的场面是真实的,他们的生活状况、居住环境是真实的。从大批知青下乡,到返城,从知青的劳动生产,到衣食住行,种菜养猪;从他们的文化体育生活,到军事训练备战备荒;长达十多年的跨度,全方位的展现,不失为黑龙江知青的宏伟长卷、青春颂歌,生动再现了当年的亮丽青春,的确是永恒的瞬间。
比如曾在知青时代报上刊登过并由刘宏海主编介绍过的一张照片,是一个知青离开家之前在弄堂口的照片。那个知青手里拎着旅行袋和网线袋,里面还装着脸盆杂物,脸上露出单纯的笑容,他的身后是简陋的弄堂和破旧的板屋,那是他从小居住的地方。这张看似十分普通的照片,记录了那个年代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知青行前的真实状况;这样的照片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它的价值,不亚于现在的获奖大片。
我感到比较震撼人心的,是有许多知青牺牲后留下遗照的场面,还有那些堆满花圈的场面,以及知青们救火而牺牲后,人们祭奠的场面。这些知青虽死永生,他们的芳华留在了黑土地上,也永远留在了知青一代人的心里。也许有些人并未获得烈士的称号,或者家属也不一定得到经济的补偿,但是他们是为共和国献身的,值得人们永远敬仰和纪念。
知青们的时代是崇尚英雄的时代,所以知青们会在他们认为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冲上去,以自己热血之躯,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却忘却自己的个人利益以致生命。虽然从现在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有些鲁莽冲动,有时候甚至是死得太可惜太冤枉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笑话或者指责他们太傻,因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知青们听从领袖的号召,把它溶化到了自己的头脑和血液中,别无选择;所以对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我们只有敬仰,只有怀念,正如有句诗是这样说的,“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
知青的生命记忆里,永远不能抹去那些逝去的战友。虽然也有亡故知青是由于工伤,由于疾病得不到很好的及时治疗而病故,或者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受迫害,或者知青之间为琐事引起纠纷打架斗殴失手死亡,但是他们毕竟是那么年轻的、不该逝去的生命,应该同样令人惋惜。这些当然无法全都能在老照片集中得到反映,但是那些花圈,墓碑,还是会让人联想到在那片土地上,曾经有许多年轻的鲜活的生命提前消失了。
我还特别赞赏那些在北大荒喜结连理的结婚照。他们的外表显得那样纯真,朴实,他们的笑容是那样单纯,服饰是那样简洁朴素,这与几十年以后许多豪华妆容脂粉气十足的艺术婚纱照相比,后者不少显得有些夸张虚假,矫揉造作,忸怩作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知青一代的人生,无论后人是贬是褒,无论官方和民间对那段历史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亲历者是有悔无悔,至少他们都曾经是充满理想激情的,是充满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为国分忧,慷慨前行,以小我服从大局,舍弃了城市、舍弃了安逸、舍弃了学业、舍弃了亲人,如同奔赴战场一样走向荒漠边疆的,这一点在黑龙江知青老照片集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所以,我的感想,我的观点,还是与2008年在上海首届知青历史研讨会上发言时的所说的一样,无论人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运动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对国家民族发展前进、对知青前途命运是有利还是不利,也许争论达不成共识也没有结论;但是毕竟不应该否定1700万人整整十年曾经的付出,曾经的青春。是他们,用稚嫩的肩膀,在屯垦戍边中抗起了共和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