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节 他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
前言:这是去年以我的名字发表在《黑土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修改稿,文章正式发表时有过调整。今天把它发表在这里是为了纪念这位老兵团战士,因为前不久听说他于今年已经过世,心中感到悲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离开前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北风
2011年7月
老兵知青战友亲
——老兵刘兵授自费赴沪探知青观世博的故事
北风
2010年4月30日下午,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黑土情》杂志编辑部来了一位身材不高,精瘦干练,牵一架旅行小拖车,名叫刘兵授已79岁高龄的老人,说自己是五八年转业北大荒的老兵,这次从厦门来上海,想看望四十年前同在黑龙江八五四农场18连工作的上海知青,还想参观世博会,由于没有上海知青的地址,想请《黑土情》杂志社帮助寻找,并拿出了自己的转业军官和离休干部证。
正好杂志社有几位编辑就是原八五四农场的知青,虽然他们并不认识这位老人,但是共同的北大荒情结使大家决定一定要帮刘老找到知青战友并圆世博梦。
老人说,自己虽是离休干部,但是北大荒垦区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不高,每月2600多元,自己这次来上海只带了1000元,想在上海住半个月,请杂志社帮他找个每晚收费不超10至20元的住宿点。上海这个高消费城市,最便宜的旅店一晚至少得100元,世博期间宿费翻番,1000元钱连一个星期的宿费也不够,更不要说吃饭乘车看世博了。见编辑们有些为难,刘老再三解释,自己不会给大家添麻烦,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健康,他放下行李车,当场就做起了双手并举,弯腰过膝,最后双掌合拢触地的动作。他说,对住宿没任何要求,哪怕是商场堆场、过道、医院走廊,只要淋不着雨,什么地方都行;去过北大荒的人什么都能对付。《黑土情》杂志社办公室正好有张长沙发,编辑们一商量就决定让刘老先在杂志社住下,并赠送了一张世博园门票。
同时,编辑们挂通了黑龙江八五四农场党委的电话,核对刘老的身份。原来,刘兵授原名刘秉绶,1932年8月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贫苦人家。1949年6月,在南昌莲塘刚建立的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招收青年学生,未满17岁的刘秉绶赶去报名,听了校长兼政委陈赓将军的动员,他正式参军编入了三大队11中队九组。虽然刘秉绶初中尚未毕业,但在当时还属有文化的稀罕人物,刚入伍就受到了部队首长、教员和同学们的关怀。当年10月1日,四分校全体师生在江西赣州参加完开国大典,便随陈赓司令向大西南进军了。1950年3月军校进驻云南昆明,因剿匪作战需要,刘兵授提前毕业,投入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工作。不久又回军校继续学习,并任二总队政治处宣教工作队员,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进军西藏等一系列宣传工作。以后,他还担任了总队政委李右平的秘书,参加了对龙云、卢汉两支旧军队的改编。军校期间,刘兵授工作勤奋,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多次立功受奖,光荣入了党。1954年刘兵授第三步校(现今昆明陆军学院)毕业,调入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任教员,据说现在多位军队高级领导当年曾是他的学生。四年的射击教学,他化了大量心血,还多次代表学校与来访的苏联、东欧等友军代表团进行射击比赛,为军队和祖国争得了荣誉。1958年夏,根据中央成都会议决议,南京总高步校撤并,刘兵授奉命北上,来到黑龙江虎林新建的854农场。
然而,刚到八五四农场没几个月,刘兵授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去东方红林业局伐木。当时,为完成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用材,顾全大局的他忍辱负重进入原始森林,半年后完成任务回到854农场。性格率直的刘兵授给农场党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决不承认自己是右派,什么时候组织上平了反自己再回来”,信末,还附了一首:“二十五岁年纪轻,对党有颗赤诚心。右派帽子我不带,世界革命还当兵。”他把信往当地邮筒一扔,径直回了南昌,独自在郊区一个农村劳动,直至1966年八五四农场给他摘了右派帽,他才重返回北大荒。
回到农场正遇上“文革”,生性耿直的他,对许多“左”的做法很看不惯,就与造反派争了起来,从而又被打成“牛鬼”,受尽了折磨。据说在19队时,由于他敢于直言,被造反派打得耳朵都出血了,仍不屈服。兵团组建后,刘兵授被调到新建18连,新建连人员来自各地,风气很不正。尽管当时他还没有平反,被人瞧不起,嫌他烦,但他仍然秉公直言,坚持与各种不正之风进行斗争,从而又得罪了一些人,刘兵授的日子也不好过。然而,刘兵授始终相信群众相信党,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直至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刘兵授才获得彻底平反,并恢复了党籍。这时,在北大荒奋斗了三十多年的他,把全家从南昌迁到了农场。直到九十年代刘兵授离休后,才举家回了南昌。
刘兵授说,自己一生有两批最知心的朋友:一批是军校时的领导和战友,一批就是北大荒的知青朋友。兵团组建后,八五四农场被编为为四师第一团33团,来了许多各地知青,这批知青有文化,有觉悟,能吃苦,肯担当。共同劳动中,刘兵授与各地知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知青,854农场的上海知青不少是交大、复旦、同济、上外、华师大附中等市重点高中,一些知青在校时就是学生党员,文化较高,素质较好,在处理连队生产、生活各种复杂关系时,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坚持客观分析,办事较为稳妥。刘兵授非常喜欢这批知青,与知青们很谈得拢,工作中、生活上十分关心、体贴知青。刘兵授平时还喜欢写诗,无论是好、是坏,他都喜欢写上几句打油诗,与知青们交流。刘兵授的独立特行,秉公直言,也给知青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知青们都愿意与他交流、探讨,甚至无话不说。有时还共同努力,抵制一些不正之风,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知青返城后,刘兵授一直惦记着大家,特别是思念上海知青,常常想得夜不能寐。为此,他写了一首五言,表达自己对知青战友的思念:
老兵忆知青,同壕战友亲。共赴大熔炉,弱冠未及龄。
解放炮火鸣,摧毁反动营,两广歼残敌,浩荡进昆明。
十年动乱期,烽火燃边境。龙江大点兵,编序解放军。
哈齐京沪津,百万知青兵。四师第一团,屯垦驻虎林。
盐水伴炒面,野草遍尝新。窝棚档风雨,干打垒暖身。
严寒刮烟泡,蚊蠓小咬叮。三九刨冻方,热汗凝霜冰。
伐木完达岭,归楞号压惊。戎装挥锄镰,垦荒建新村。
一夜暴风雪,返城是非清。人为谁而活,老三篇常听。
蹉跎岁月苦,精神财富盈。建设北大荒,知青留功勋。
六十载青史,传承到如今。告知后代人,劳动炼纯金。
敬仰三代表,信念务求真。科学发展观,誉如北斗星。
政党永先进,民族大复兴。和谐再前行,期盼新知青。
刘兵授说,自己是党的人,不能离开组织,他的工资关系还在八五四农场,一回到家乡就将组织关系迁入南昌大学党委组织部。刘老很关心时政,天天读书、看报、听广播,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经常到大学生中和社会上调查研究,到江西共青城凭吊胡耀邦同志的墓。刘老特别喜欢用胡耀邦鼓励支持城市知青开发北大荒、开发共青城的例子,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学生们谈心,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担当社会责任,自觉到社会基层,到艰苦的环境锻炼成才。
刘兵授的退休金不高,但他想方设法,节约点滴,用来自费远行,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1999年6月他曾自费回昆明陆军学院参加母校五十华诞。2006年去南京、北京探望部队时的老战友后,又回黑龙江参加854农场建场50年大庆。当他看到北大荒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看到农场职工承包周边农民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带动农民致富,并在农垦各中心小城镇发展服务业,解决农村富裕劳力出路。他极为赞赏,高度称赞场县共建、场乡一体化经验,欣然写了两首诗:
一、
甲子年庆回故乡,秉绶情系黑龙江。
百万垦荒结硕果,中华第一大粮仓。
场县共建好主张,和谐共享育稻秧。
生产关系应调整,政企不分留创伤。
振兴东北好主张,屯垦戍边坚如钢。
学习人民解放军,党员挥镰练刀枪。
二、
璀璨明珠映边陲,珍宝鹭岛经风雷。
六十大庆促发展,垦区政企先富谁。
中共党员葆先进,凝聚农林牧副渔。
龙江振兴东北亚,屯垦戍边志不移。
髦髭老人未显老,愿与诸君紧相随。
创新理论承四真,长征精神可防颓。
2009年刘兵授又一次自费到北京参观、游览,探访老战友,参观阅兵训练。他接受了《中华儿女》杂志社的采访,被中央电视台采访刻录了老兵的心声,激动的他又连连写下了歌颂党、歌颂和谐社会、歌颂科学发展的诗篇:
二00九大阅兵,振奋鼓舞国人心。
九月晋京访战友,报国为民用年青。
中华儿女表激情,央视刻录老兵声。
珍宝鹭岛六十年,习炼党性达纯真。
科学发展新起点,反腐倡廉爱民生。
永葆先进夕阳红,精神财富留子孙。
百年一遇的世博会要在上海举行,刘兵授特别兴奋,一定要亲眼看看世博会。4月4日来上海前,他又写了一首诗:
中国上海,世界博览。全球盛会,百国参展。
低碳科技,竞相示演。绿色环保,任意评选。
人类文明,优秀经典。城市生活,减灾避险。
精神领域,金钱疲软。道德风尚,救助勇敢。
奢靡黄赌,飓风席卷。维稳和谐,任重道远。
刘兵授来上海后,先后参观、拜访了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交通大学。每到一个大学,他先参观校园校舍,再找大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中午他就与大学生一起在学生食堂就餐。在《黑土情》杂志社的帮助下,刘兵授终于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18、19连的知青朋友,知青们纷纷宴请他,拍照留念,有谈不完的话题。
《黑土情》杂志编辑部也宴请、招待刘老,座谈人生。刘兵授看到了上海知青正在开展的许多文化创作交流活动,很是感动,又创作了一首四言:
上海知青,高智善谋。保卫祖国,勇敢追求。
屯垦戍边,青史留名。开荒种地,驾驶铁牛。
劳动硕果,茁壮禾苗。肉蛋乳品,白面豆油。
传播文化,办学运筹。村镇涌现,汗洒血流。
退休换岗,青志未酬。解困三农,科技旅游。
离上海时,刘老还给《黑土情》杂志的编辑们留了一封信:“你们当年在珍宝岛地区,艰苦奋斗,流血流汗,为祖国奉献了青春,令人尊敬,值得当今新知青学习。时隔三十多年,终于在上海喜泪相逢。你们让我在上海留宿半个多月,见到老战友,参观世博会,圆了几十年的梦,我非常满足、快乐,谨致谢意。”
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不禁感慨万分,正像刘老诗中说的“老兵与知青,同壕战友亲”,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不仅有数百万城市知青的努力,更有数十万转业军官、铁道兵战士前辈的血汗,黑龙江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才是共和国最坚实的基石!
(作者系原黑龙江兵团四师33团八五四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