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 > 北风博客文选 > 第 1 章 知青论文选
第24节 浅论上山下乡的时代意义

浅论上山下乡的时代意义

【原创】浅论上山下乡的时代意义 - 北风 - 北风入青春,荒原写人生,冰雪铸精神!

        最近,徐桔桔、由上海电影集团老知青徐桔桔、北京老知青贾爱春带队的黑龙江逊克县山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演出队,在上海演出结束后不久,又传来上海知青杨晓沪在黑龙江瑷珲县瑷珲公社三好村不幸逝世的消息,许多人争相纪念,这让知青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又热了起来。

        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运动虽说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但对其的争论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失而停止。从我们今天的眼光再看那段历史,不管有人觉得没有必要继续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今天还在不停地谈论它,已经说明它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巨大深远。 今年又是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指示60周年的日子,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应该说是确定无疑的,能不能有所作为,当然要因人而异,做起来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最近从徐桔桔,贾爱春以及杨晓沪的身上发生的事,我们再来谈上山下乡问题,能让我们更清楚看清上山下乡的实质,以及更深地了解了它的时代意义。

        首先,我们看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城乡是有差别的,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消灭城乡差别。由于乡村的经济等方面落后于城市,按常规,如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人是不愿到那里去生活的。当年知青下乡时,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虽说是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青也确从农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知青也带去了城市的一种先进理念与先进文化。拿我们现在有人回兵团看看来说吧,我就听到当地不少的人,尤其是他们的下一代人说,当年他们从我们城市知青身上学到了许多城市文明,比如他们本来是从来不洗澡,也不知道刷牙这回事的,穿着方面也从不知道讲究。但自从来了知青,他们从不明白,看不惯到学习,改变了他们的许多观念与理念,现在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习惯,这与当年知青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从知青身上知道了知识的重要,他们认真学文化,有许多人上了大学,因此而改变了自已一生的命运。消灭城乡差别,文化传播极其重要,这都从客观上为缩小城乡差别做出了贡献,具有时代意义。现在农村又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又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老知青生活在城里,学到的东西更多,眼光更远,他们回农村没有私利,当年又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信任他们,希望她们回来当领导,觉得把权力与土地交到她们手里,心里放心。由于知青的参与,加速了农村的合作化快步向前,是继续以前的那一种城乡间的交流,如果没有当年知青的上山下乡,就不会有今天的这一切,知青上山下乡这一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其次,我们也看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培养了一种知青精神。面对艰苦,从来就会有二种不同的态度:怕与不怕。在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有许多知青要求上山下乡,这是他们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雷锋等英雄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结果,因为农村比城市艰苦,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求到农村去,就意味要吃苦,没有一种精神准备,肯定是不会去的。尽管也有一些人无奈地去,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转变思想,最后也能在农村积极工作,这也与世界观分不开。多年后他们虽然返回城市工作,但对那里依然有感情,怀念当地的农民,就如总书记所说的:“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所以他们中有些人会在退休后,又会回到了当年的下乡时的农村,为当地的致富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当年他们上山下乡和在农村好好干是需要一种精神的,那今天的重返农村更需要一种精神,而这种不怕艰苦的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健康发展不能缺少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具有时代意义。其实我认为吃点苦并不全是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我听人说,当初上海66届下乡时,因为不是“一片红”,有不少人是留在上海工作的,现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发现留在上海的人没一个上大学,反而下乡的人都上了大学,目前的情况是,下过乡人的境况相对要比留在城里的好,这说明什么?说明艰苦能激发一种斗志,一种上进心。那种认为因为上山下乡耽误了个人的学业,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无事实根据,只是一种主观意想。要知道能不能上大学,不是留在城里就能上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目前有不少下过乡的知青已到了中国最高一层的领导,也说明了,艰苦锻炼或许是一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艰苦,有人不愿去农村,其实也可理解,因为我们不能过高要求人人都成雷锋,但我们绝对不要像有人对待英雄那样,去抹黑它,更不要天真地认为,抹黑了它,就能证明自己不愿去是对的!

         总之,上山下乡说到底,它的实质就是与“工农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毛泽东思想就不能不说与“工农相结合”。自从马克思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我们与苏联革命成功的不同之处,就是列宁是用城市j暴动的方法,第一次成功地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我们国情不行。当时有人想用城市爆动的办法来带动全国的革命,实践证明行不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应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指出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因此要寻找革命的同盟军。经过分析,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既然中国革命的道路只能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广大的农村自然而然就成了革命的中心,你要搞革命不到农村去能行吗?所以毛泽东同志会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从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起,就实践着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向。一方面向工农学习,一方面传授先进文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已经说明了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正确性!那些否定上山下乡的人,尽管论调有所不同,但其根本原因,一是不懂历史,二是怕苦怕累,世界观有问题。他们总是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而不是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狭隘的思想阻碍了他们正确分析判断问题。要解决此问题,我建议他们补上一课,多看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大有必要!当然还有一些人,他们不但否定上山下乡,而且连毛泽东思想也不认同,那问题就复杂了。他们也许否定上山下乡是假,否定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也许我们和他们永远没有共同的语言,也就没有多说的必要了!

         现在杨晓沪离我们而去,许多知青在纪念他,我好像发现有些人,在杨晓沪生前并不十分赞同他,但现在也在积极纪念他,这是好事,说明杨晓沪的精神不但感人,而且也说明宣传知青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此我希望知青精神能继续发扬光大!

 

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