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第4节 4《山里的灯光》

                 1972年的春节,我还在江西农村插队落户。那年,虽然非常想家,可是没回上海过年。大年三十那天,我应邀前往十里外的一个小山村-----山田坑和几个知青朋友一起吃年夜饭。
      出发时已是下午,不知不觉中,天渐渐暗下来。我要去的地方在远离大队部的山洼里,只有七户老表人家,却住着十一个上海知青,他们都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中的六七届毕业生。他们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一群我尊敬的人。1968年,他们放弃了留在上海进工厂的机会, 自发组织起来,到红土地插队落户。这里是全县最边远的地方,条件艰苦,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却没有吓退他们。几年来他们开荒山、修公路,还为队里购置了手扶拖拉机,修了水渠,赢得了老表们的称赞。他们的名声早已在公社、县里甚至省里传开。
      当我远远望见村子时,天已完全黑了。方圆十几里没有人烟,没有了白天的生机,四周悄然无声。山道两旁高大茂密的树木,树枝丫丫相互伸展开来,遮住了天空。远远近近的山峦、田野黑黢黢的,陡生一派空寂、荒凉的气氛。天空仿佛有一块黑幕将我盖住,使我便有了一种十分孤独害怕的感觉。我行走在茫茫黑夜中 。
     于是我加快步子拚命向前赶路, 忽然发现前面的村子一下子亮起了一片黄灿灿的灯光,霎时间给周围的黑暗世界带来了一片神奇的光明。从山坡上望去,十分瑰丽,十分奇妙。我一下子惊呆了:不远处的小山村简直像一座海底的水晶宫一般,晶莹透亮,夜雾在它周围轻轻地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使它若隐若现,如诗如画,黄澄澄,白蒙蒙,仿佛是在睡梦中,在仙境里。我欣喜地向那片光明奔去,如同饥饿的人找到了食物,口渴的人看见了清泉那样,追寻那亮光。——真想不到,在山区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通电的时刻,这偏僻的小山村却出现这样的奇迹。这一定是我们的同龄伙伴们亲手创造的奇迹!多么美妙的山村夜景啊!
      当我来到知青们面前时,那从远处眺望而产生的美感虽然隐退了,然而我依然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之中。我迫不急待讲了我的感受, 知青们高兴得欢呼雀跃。他们告诉我这是他们奋战了几个月兴办的小型发电站,给村里带来了很多方便,不但能照明,还可以脱谷、碾米。
     我不由得对这些同龄人肃然起敬:动乱年代使我们失去了大好的读书时光,然而几年来他们却坚持在油灯下苦苦夜读,补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的是不负“知识青年”这个称号所冠有的“知识”二字;他们更没有在贫乏枯燥的物质生活面前低头屈服,哀叹命运,而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为改变农村面貌迈出了坚实的、艰辛的步子;他们并没有空喊“扎根农村”的高调,却实实在在地奉献出了青春的汗水、智慧和热血。
     这个除夕夜,我们兴奋得谁也谁不着觉。 我们决定去邀请邻近另一个村子的同学们一起来守岁。我和知青朋友们一起又走在了夜幕中,走在了山间小道上。
    当我们重新爬上高高的山冈时,又一次回首望去,山坳里晶莹闪亮的一片灯光又如海底龙宫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家一起欢呼起来,歌唱起来,笑出了泪,唱出了泪,欢笑声在山谷中回荡……
    没经过寒冬的人怎知道春天的温暖,没遭遇过黑暗的人怎懂得光明?当我们这些昔日学子和贫穷的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时,才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山里的这片明亮的灯光,是青年们用心点燃的,它给它给贫瘠的红土地带来了美丽,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
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山里的那一片美丽的灯光,仍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写于1994年)
                                                   (先后发表于上海船厂企业报和上海知青网出版的网文集《青春逝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