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一个老知青的文学梦

时间:2016-05-09来源:广东汕头(原创) 作者: 纪旭光 点击:
继2009年12月本人著写的处女作《三叶情结》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印发行与读者见面之后,今年4月又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审核编印我的第二本书《三叶文集》。如此,我的文学梦可以说基本兑现,但还不满意仍需继续努力下功夫,虚心学习,拜能者为师。我这个梦
 
      继2009年12月本人著写的处女作《三叶情结》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印发行与读者见面之后,今年4月又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审核编印我的第二本书《三叶文集》。如此,我的文学梦可以说基本兑现,但还不满意仍需继续努力下功夫,虚心学习,拜能者为师。我这个梦整整历经了46个年头,从知青时代就开始构筑,这40多年来,我一直是拼搏在“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今日,我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知青,转变成为进入退休行列的老年人。回顾这段历程我深有体会:人生要实现梦想,就得不断奋斗,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方能圆就梦想 !
               历          练
     1969年7月,我在广东省汕头市东风中学高中毕业,正逢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不久,升学深造的理想也由此戞然而止。随着而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上下深入地开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只可选择与同校的一百多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一并响应党中央号召,乘坐“红卫轮”,越过琼州海峡,来到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东方农场(今广坝农场)。农场地处穷山僻壤,干旱无雨,而且周边都是黎村苗寨,原属于五料农场,主要种植香茅、油棕、胡椒、木薯、花生。始建于1960年间,全场也只有二百多人,来自潮阳、普宁的老农和部分城镇青年,以及当地的黎族村民,分为三个队。我们的到来,算是农场的首批知青,不但给农场带来了活跃,而且也增添了朝气。然而,农场的生活水平几乎都是“盐水、酱油、萝卜干,冬瓜、南瓜、空心菜”,一桶水要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一直用到晚上冲凉、洗衣服,这给初来乍到的知青却是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挖穴、砍笆、种橡胶,更是劳其筋骨、磨练意志的考验。我们同去的小杨仅有14岁,便随16岁刚初中毕业的哥哥一起报名加入海南生产建设兵团,来到农场。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的他,却与大哥大姐们一样扛起“三尺六”参加战斗。80厘米见方的橡胶穴,一个上午就能挖出三五个。工休时,他与工友们一道坐在草丛边谈话聊天,发现石头旁有一只蝎子在爬动。小杨根本不知其厉害,好奇地伸手去抓,谁知被它的尾巴一蜇,就浑身麻木,痛得直哭。这时老班长立刻上前为他抹药消痛,吩咐好好休息。
     记得刚到农场不久,第一次参加大会战,各连队都在荆棘丛生中按规格的线路砍芭鏖战。那天的任务是将砍出的藤蔓杂草点火烧掉,这样的作业对刚踏出校门的知青来说,可以算是首次接受高难度危险的劳作。我们按照老工人的指点,站在风的背面,随时观察火势,注意风向的变化。海南的天气宛如三岁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忽然风势骤变,火势就朝着我们方向烧来。幸得有老工人在场,他们沉着老练,马上带领知青们在前沿几米地带砍伐出一条防火带,随后点火燃烧出一条隔离带,并吩咐大家迅速集中到防火带后面的中心点。外面的火烧到这条地带前就会中断,大家便转危为安。当时的情景现在的年青人可能难以想象,当时如果没有老工人这样处置,我们可能会被熊熊烈火所吞噬,后果就不堪设想。一桩桩、一幕幕,让人不胜枚数,这就是场友情!这就是战友谊!
     就这样,在连队当了半年文书之后,团部成立报道组,我和另外两个知青一起,被调到政治处报道组当起“小记者”。打那开始,我就萌发走上文学之路的梦想。初涉新闻报道工作,一窍不通,幸得组长是宣传干事兼任,他原是海南区党委机关的下放干部,年龄比我们大十几岁,满腹经纶的外貌,戴着颇有风度的眼镜,平易近人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我们这帮知青充满关心和爱护的兄长般情感,像恩师一样为我们做出表率和奉献,使我们如沐春风茁壮成长。白天下连队边劳动边搜集素材,晚上一起讨论,促膝座谈,然后给我们指出写的文章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传授一些做人的道理给我们。在他身边工作的两年中,我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为我日后成长道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迈向文学园地跨出第一步。
      经过一番锻炼,我们逐渐做出了成绩。报道组成立不到一年,由恩师主笔,以组的名义撰写的《根深叶茂》刊登在《兵团战士报》后,影响极大,随后被《南方日报》转载,并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的《前进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小册子中刊登。看到辛勤劳动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由衷兴奋。1972年我被调到团部中学当老师,工作期间仍然不忘写作,每当遇到困难,请教恩师都会热心指点。两年后离开海南回汕头分手时还教导我,踏实做人和写文章一样,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进步。
          奋        斗
      经过一波三折的回城路,我终于在1974年9月30日,告别了5年的知青生活,从海南的东方农场,回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广东省汕头市,顶职在父亲因病提前退休的岗位上,被安排在厂部搞行政工作当总务。这时,我已经从一个知青转变为城市国企的办事员,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继续迈上我的后知青时代人生旅途,书写酸甜苦辣的生活篇章。
      做行政工作,对于我这个曾经在海南农场经历了五年,而且都是文书、报道员、老师之类的工作,有一定基础经验,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容易入门。加上厂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使我在总务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工作从未出差错,人缘相处融洽。在这十年中还积极发挥自己的写作爱好,为厂部的宣传墙报定期撰稿、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和同事们的赞赏,不久被调到公司的保卫股当干事。虽然工作性质有所改变,但是“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知青精神在我身上依然不变。尽管工作繁忙,接触基层和职工群众面广,再加上晋升为保卫股副股长后,工作担子越来越重,但我还是凭着过去那种在艰苦严峻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害怕、不后退、不颓废的知青工作作风,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压力和阻力,为公司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和安全保卫制度,确保公司每年都能顺利完成外贸出口任务,为企业保驾护航。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查破公司属下厂仓失窃案件,赢得外贸局和市公安局的表彰、嘉奖,多次被评为系统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并于1996年11月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奖。
      职务得到提升之后,我也多次向组织提出入党的申请,都因本人有海外关系被拒之门外,直至1993年底才被批准为中共党员。随后也调整为公司纪检监察室主任。这说明我的工作有所进步,也获得组织的认可。后经上级主管局的培养、考察,于1999年5月被提拔为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分管工会、行政、人事、保卫、纪检等项工作。然而,那时集团公司已逐步走向下坡,开始出现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经济危机,经营处于半停顿、半瘫痪的状态,职工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由此带来的职工怨气、抵触情绪时有发生。内部状况如此,周边又隔三差五便接到法院的传票、查封、讨债的案件,成为被告人。在此背景下走马上任,实在是临危受命,苦比乐多。是迎难而上还是急流勇退,在这关键时刻,我觉得有过去知青这碗苦酒垫底,再苦再累的工作也无所谓。正是靠着这股勇气和毅力,所以在后来处理分管的“婆婆妈妈”事务中,时常提醒自己,摆正位置,甘当绿叶,注意自身形象,加强素质涵养,勤学积累知识,掌握不同时期方针政策,适应新形势,认真从“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执政利益”这一出发点,去应对好本职工作。深入群众,把自己融入到职工之中,关心职工的疾苦,倾听群众的意见,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使激化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保持了集团公司稳定的局面。任职期间尚未发现有职工集体上访,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2004年底被广东省政工职称办评定为高级政工师,并于2005年底被汕头市外贸局任命为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直到2010年5月,我的小孙子诞生,家里增添了新生力量,四代同堂。我便向市国资委提出辞职办理退休,回家服侍老母亲,照顾小孙子,共享天伦之乐。
             圆        梦
      自被评定为高级政工师的职称之后,我觉得应该保持笔耕不辍,不断写出作品,才能与被评定的职称相符。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和外出度假旅游之际,发挥文学爱好的兴趣,大胆向报社投稿,迄今为止已写出二百多篇文章,其中有一半以上稿件被刊登在美国南加州知青报、澳门日报、上海知青风采报、海南农垦报、广东省作家协会《新世纪文坛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及各种杂志,还有几篇文章被收编入各种书刊。这些年来,还积极参加报刊上的各类征文,曾获过一、二、三等奖,并于2007年初被吸收为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员,今年初又主动加人龙湖区作协成为该会会员。
      2009年底退休前夕,我将后知青时代所写的散文、游记、论文等作品编成文集,取名《三叶情结》,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印成书发行。目的在于记录本人参加工作40年的见证和自己人生足迹的经历,把整个“筑梦、追梦、圆梦”过程还原出来,既让自己回味,同时也给读者欣赏,也让自己的下一代得到启示。
       退休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头脑也简单,思想也没什么顾虑,有空就拿起笔,把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体会写成文章,在电脑上敲打,发至报社、杂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登载。为使自己能够更好与潮汕四市的作家交流互动,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水平积极加入广东潮汕文学院的行列,被聘请为该院的散文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并积极为该院的秘书、宣传等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写出一些有质量的文章被转发到与文学院有业务往来的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华文网站和报刊,受到众多华人的点赞,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经过最近六年的不懈努力,又再写了几十篇文章,约20万字,于今年4月再次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印成书,取名为《三叶文集》,与《三叶情结》是姐妹篇。因为,我参加工作的起点,是在海南农场,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在那里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正是这段经历,给我们以后垫定了坚实的基础。那里的老领导、老工人,教导我如何做人和处事,使我回城顶职后,逐步成长为企业的领导和业余作家。所以,我写的文章大都含有知青情结,橡胶是“三蓬叶”所以便以“三叶”冠为书名,来表达我的心思,来感恩我的第二故乡,感恩对我帮助的场友、文友、同事以及亲戚朋友,感恩社会,圆就知青梦。
如今,我已经出版了两本书,初步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我打算近期向广东省作家协会提出书面申请,争取成为省作协会员,真正圆就自己人生的文学梦!
      作者简历:1949年6月出生,汕头市区人。1963年9月读初中,1969年7月高中毕业下乡海南东方农场,1974年10月回城顶职在广东省汕头中食集团公司工作,2010年5月退休。2009年底,创办汕头东方场友知青会所,为场友们提供聚会、交流的平台,使大家老有所乐,共度夕阳红。2013年6月,被广东省潮汕文学院聘请为散文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