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新中国建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初,从内地全国各美术院校和高校以及各大城市知识青年调配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支援新疆,他们与本地的各族优秀美术人才结合,有的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的在新疆军区服役,有的安排在地方上,参加屯垦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工作。 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或一辈子。为开拓、创建新疆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地处边疆,宣传不够,信息闭塞,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不为内地和国外人民知道。现在这批人都已耄耋之年,有的去世,有的离退休,有的调到内地,有的移居国外。 我1963年大学毕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乌鲁木齐市生活工作了三十年,1992年我调回到南京大学,退休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先生聘请我担任副所长,协助他工作,发挥余热。由于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新疆,了解新疆,忘不了新疆,怀着此情,我建立了“新疆老画家群”。并遵照党中央“文化润疆”的指示,开展了一些活动,宣传新疆,反映新疆老一代美术家的贡献和成果及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让国内外人民了解,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现在,我们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名义,在美篇等媒体上推介的新疆一批健在的著名老画家的艺术人生和作品,就是其中活动之一。(陈竟) (二)序 为黄建新画集写序,对我来说是件很快慰的事。我们相隔千里,一个在祖国的东端,一个在祖国的西疆,然而由于共同的事业和爱好,把我们紧密连在一起。 我认识建新是在十六年前的夏天,那时我带领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到新疆考察,在维吾尔族集居的伊犁体验生活,当我们写生作画时常有一群老乡围观,其中有个年轻的汉族小伙子,几乎天天全神贯注地看我们作画,看上去朴实大方,颇有教养,热情寡言,但能讲一口流利地道的维语,这就很快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成为我们队伍中最可靠的联络员和翻译。他就是这本画集的作者黄建新。 建新从小喜爱绘画,原藉河南,生于陕西。少年时期在丝绸之路的腹心地和田度过,虽然在那里没有条件学习绘画而进入了新疆大学的文学系,但古朴、丰厚、多彩的生活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新1971年才开始自学油画,当我们初次看到他的作品时,虽觉稚气,却感有味,他似乎对艺术对美有种特殊的敏感性,蕴藏着潜在的创作力。1980年介绍他到浙江美术学院(即现今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长期自学探求油画奥秘的建新,进了美木学院以后就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进步很快,在不长的时间里较好地掌握了油画的基本功。回新疆后又不断进行艺术实践。我每到新疆采风总能见到他的新作和变化。他勇于进取,辛勤耕耘。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也正是他艺术上的腾飞岁月。创作了一幅幅情调各异的新疆风情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发表、获奖,得到同行们的好评,已成为新疆油画界令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建新热爱祖国的边塞,热爱大自然,热爱少数民族生活,特别热爱丝绸古道上的风情。他善于在生活周围寻找题材,善于发现新疆丝绸古道上特具的风情之美。他锲而不舍的探求、体验。然后把外界的景物与内心的意境相交融,深厚的文学素养直接帮助他对生活的洞察和理解,也帮助他在构思中意境的深化。在他反映丝绸古道上的系列作品中,有表现辽阔雄浑的大漠戈壁的,有表现变幻神奇的帕米尔高原冰峰的,也有描绘葡萄架下幽静的维吾尔庭院,更有那迷人的金色阿勒泰秋景……不论是高山冰峰还是宁静庭院,不论是戈壁河川还是茂密秋林,都充满着诗情画意,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时他用调和薄涂的方法表现柔和、纯静、空灵的山光水色,有时他以激荡起伏的厚涂重叠的手法表现大地的悸动。他努力发挥油画色彩的特殊语言,强调色彩调子的变化与谐和,强调笔融、刮刀的运用,以致产生各种肌理效果,增强艺术魅力。采用手法种种却围绕主题,表达情意,表现西部特有的色彩和风情。他不喜欢轻艳浮华的颜色,追求啊亮、饱和而又沉着的色彩,以色抒情。他不喜欢繁琐单薄的样式,而是运用一种雄浑单纯的艺术语言,追求整体,概括有力度的造型。因此他的画面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具有沉着率真的气度。还是英国作家布封说的对“风格即人”。 艺术追求贵在真诚,艺术创作应是严肃,真诚发自内心的,也就是画家的精神人格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人,才能超越时空。建新的艺术创作严肃认真,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着真挚、纯朴的感情,他精心观察客观世界的美和奥秘,不断从生活中和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黄建新勤奋好学,又刚入不惑之年,正值创作旺盛期,他的艺术前途必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全山石1994年10月于杭州西子湖畔 (全山石:中国著名油画家,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终身成就获得者) 本期人物: 黄建新,1949年出生于陕西省,祖籍河南南阳。毕业于新疆大学文学系,后进入中国美院油画系学习。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新疆油画学会副主席、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帕米尔的春天》、《漫长的路》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02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创作完成大型油画、壁画《高原之歌》、《天山草原》。2009年为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创作大型油画《金色的阿勒泰》。80年代后,作品先后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全国少数民族美展,第二、三届中国油画展,第六、八届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双年展,全国民族百花展,全国小幅油画作品展等历届自治区美展、中国艺术博览会,作品多次获金、银、铜奖。油画作品发表于《美术》、《人民日报》、《中国当代画家丝路作品精选》、《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集》、《台北-北京-乌鲁木齐名家画集》,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发表专刊。作品多次参加在香港、台北、美、日、加、澳、海湾六国等国家和地区美展。出版个人专集《黄建新油画集》。2003年获新疆文艺最高奖“天山文艺奖”和“小岛康誉奖”。艺术传略已被《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文化部)、《中国美术名人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1990-1992中国美术年鉴》、《中国文艺家传集》收录。 《不屈的绿与炭之焰》 --------读黄建新吐鲁番题材油画作品 文/韩子勇 美,没有“中立”。没有哪个画家会平均对待所有的色彩,如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们常常会对其中的某一个儿女有所偏爱--平均是“善的乌托邦”,也是美的子虚乌有之乡,是逼迫母亲剪齐儿子的五根手指,是好好主义的法西斯蒂……平均就没有差别,就没有个性与细节,就没有艺术中的“这一个”。吐鲁番生活社区,是新疆资深油画家黄建新重点开掘的题材领域,在他大量的吐鲁番题材的油画作品中,留给我最强烈印象的是:不屈的绿和炭之焰。 在新疆的三大盆地当中,吐鲁番盆地是最像“盆”的一个。准噶尔盆地,准确地说,更像缺了一条边的三角:塔里木盆地太大,大到缺乏感受性,大到超出人类的视觉尺度,漫长的地理过度,使人在长时间的进入的过程中不断丢失已经积累的视觉经验,我们的感觉无法连缀,我们只有在地图上才更容易接受和承认它是个“盆”;只有吐鲁番,强烈地暗示出“盆”的概念。 有一段堪称“经典”的路是这样的:由乌鲁木齐出发,从长满乱树、流着溪水、七拐八绕的“后沟”--这个盆地的“盆沿”的一道裂缝中好不容易钻进“盆”里,好像荡秋千一样,我们会一下子从高处滑下来,滑入开阔的、寸草不生、乱石平铺的戈壁滩,滑入新疆地平线上最优美的弧。伴随飞驰的车轮,我们甚至有了坠落般轻微的失重感,车身颤抖,司机的方向盘也有点飘--就这样,像一枚土豆,我们从“盆缝”滚落进“盆里”,在最低处停下来,就到了“盆心”的绿洲(当然,实际上盆地最低的地方是艾丁湖)。 吐鲁番盆地是个圆。在这个大圆还有无数的小圆:哈密瓜、西瓜、葡萄、馕、苏公塔、鹅卵石、沙丘、坎尔井地面上一长串的“纽扣”--仿佛正是由于这个“盆”一直在一刻不停地晃动,才使这里的元素从各种各样的形状,滚磨成了无数的小球、中球和大球,甚至连语言、连“吐鲁番”这三个字发音,都像是带着口水从嘴里滑出的三个彩色“琉璃球”。 这是一个刚从窑火中取出来的“琉璃球”:它四周的山是红色的,它地上的石头也被火盆炒成了焦黑的“土豆”--或者,干脆变成沙子的面粉。它每一寸的风、空气都被火仔细地夏烫过,榨出最后一点潮气。它的云朵探头探脑,来不及进入就已经粉身碎骨。从山坡的“盆沿”到“盆底”、连它的水也要小心翼翼地扣上“担子”、穿着时髦的“双排扣的西装”、被迫在地皮之下悄悄行走。 这大火,这火盆,炼掉绿的赘肉和脂肪,炼掉一切多余的、柔弱的、零星的、暖味的绿,炼出绿之精、绿之血,炼出不屈的绿、火焰般起舞的绿、血一样浓稠的绿--甚至,这绿的果实也映透出火的形象和痕迹:紫红的葡萄、桑椹、瓜果的血水、披着一身火焰红的馕和叼着绿芹的香喷喷的焦黄色烤全羊。 在黄建新吐鲁番题材的油画作品中,我找到了吐鲁番之火和吐鲁番之绿,火之绿、绿之火,找到了长时间、高熔点、白炽状态的激情和维持这种激情所常见的、美妙的、大汗淋漓的疲惫。黄建新曲中的火之色,不是飘动向上的绸,而是短绒般的炭焰,虽已烧了很久,但热力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嫩,越米越柔和,越来越内敛。它不是往外走,它在往里钻,渗在的细缝里,甚至渗在绿之中、绿之边、绿之外的所有形象上,包括上墙的墙脚,也出现娇差的晕。整个画面被炭火的短绒细细地焚烤,就好像真的吐鲁番之火,因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的耐性和后劲长着呢。 而他的绿,也符合火洲的视觉经验;由于向上蒸腾的热空气的扰动,使后面的景物跳动、变形。在黄建新的吐鲁番题材的油画作品中,穿插在台地,老墙、葡萄晾房,庭院之间的白杨,是 种飘动的笔触,好像扭曲翻滚的绿焰,有不屈的形象。而维吾尔庭院的葡萄架的绿,又像是“美的筛子”,专门用来筛选阳光,在绿中,隙缝变成各式各样美妙的光的形状,在地上是光的斑渊。这些火洲朴素的农家庭院,静静地,被美包裹,被美焚烧,热烈而忧伤。 到目前为止,黄建新无疑是吐鲁番色彩之美最重要的发现者、表达者,他大量的关于这个盆地生活的油画作品,为吐鲁番建立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也属于我们的视觉审美体系。在我们的世界里,有两个吐鲁番,一个是真实的、每天都在上演火热生活、吸引大量游客的吐鲁番:另一个,是黄建新留给我们的、在画布上熊熊燃烧、可以挂在家里、带到世界各地的吐鲁番,它们都很真实,是不屈的绿和知绒般的炭焰。 2005年4月21日 夜 文/韩子勇 (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長 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長 著名文艺评论家) 四、黄建新画作欣赏 《高原之歌》 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 油画 获得首届新疆天山文艺奖 人 物 类 《山泉》 《小木屋》 《金色的人家》 《繁花似锦》 《库车农家》 《快乐的库尔班》 工 业 类 《和谐的大地》 《伊犁河谷》 《戈壁红》 《昆崙山下》 《建设者》 风 景 类 《金色的阿勒泰》 《吐鲁番八月》 《漫长的路》 《山边的村庄》 巜南疆写生2》 《万古红色高原》 题目巜南疆写生》(中国美术馆藏品) 《漫長的路》(草图) 1981年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原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吐鲁番写生4》 《火洲,绿洲》 《丰收的日子》 《十月的牧场》 《明月出天山》 《吐鲁番写生5》 巜南疆写生3》 《火焰山下古村庄》 《金色的原野》 《奥依塔克山下》 《走向沙漠》 《明月出天山》 《西域天馬》 《天山草原》 (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壁画)设计,监制黄建新, 制作:江苏南通絲制厂(12mx3.8m) 巜八月的塔什库尔干》 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大厅 油画 《阿勒泰写生1》 《吐鲁番写生4》 《吐鲁番写生3》 巜吐鲁番写生2》 《吐鲁番写生1》 《逆光的白桦林》 《南疆写生1》 《远古的回声》 《幽谷》 《陽光下的葡萄沟》 《家在高原》 《温地牧民家》 《最后的老屋》 《大峡谷的回声》 《夕照山村》 《葡萄沟的傍晚》 《远逝的山村》 《南疆写生2》 《南疆写生3》 《火焰山下》 《胡杨路》 《红水泉》 《高原之春》 《绿荫》 《白桦林》 《金色的白桦》 《帕米尔古堡》 《帕米尔人家》 《三羊图》 《五月的高原》 (五)光色闪烁的抒情诗 ---黄建新的油画 文/潘丁丁 十多年前,初见黄建新的油画《明月出天山》。湖兰色的调子、银色的天山、皓洁的圆月,若梦若诗,用笔简练潇洒,是一幅很美的写意油画。画家所营造的神秘意境吸引了我。年青的画家并未过多着意于技巧,而是直抒目己的胸怀,强烈表现着对天山之夜那种诗意美的追求,通过朦胧的渲染使这种美更加妩媚更加典雅了。这是我对黄建新油画的最初印象。 我以为大凡能感动人的作品,往往不仅仅是技巧。重要的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浓浓的情感,尤其画油画的人,面对色彩又如何能平静呢!无情则无画,无情则无意境可言。 黄建新是辛勤的热情而又善思考的画家。十多年来他创作了不少作品。画坛的风云变幻,画派、画论的各执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然而这一切开没有使画家左顾右盼,他依旧如漠海中的骆驼一步一个足印不紧不慢的向前走着。这条路是朴实无华的,他一直是贴近着生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着自己的心曲和真诚的感受。如今他已步入不惑之年,他的作品较之过去更加纯净和成熟了。许多繁琐的雕塚的东西少了,只求朴素中见光彩。有些朴素得近乎于简单,但很耐看,很耐回味。就如在和田喝过的那种含草药的苦茶,越喝越觉醇香,越品越有后劲儿。我深思过,只有纯朴的作品才有这种品格。 在画家诸多的作品中,我偏爱他画的西部雄浑的大山。《帕米尔》《火焰山》《雪山的主人》《博格达》《漫长的路》等等。我常在这些大山之间旅行,日日夜夜眼前总出现这些神秘莫测的伟然天物。这些蓝的!、红的黄的山、紫色的山、冷银色的山总使我振奋不已,似乎给我许多生命的主题。给我许多神的宗教的启示。在这个大宇宙,大自然之间面对原始和洪荒,人又是什么呢?画家以一种淡泊崇敬之情刻划着,塑造着自己心中的大山。呼唤着纯净、神圣、奇险与豪气。陶醉在光与色的交响振奋之中,升华了自己也升华了作品,西部的大山,那是西部的灵魂。 黄建新笔下的山水油画,贵在求气势,求境界,求情致,不较过多的细琐描写。他借山借水发自己的激情,用笔用色都尽情自由随意,其意在于表现大自然的灵动之气。我以为风景画最难画,它要求画家有极敏感的极精致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去倾听宇宙间星月、山水、草一木的呼啸与低吟。用心和大自然神交、去悟、去解、去对话,惟此才能画出真正好的风景画。记得四十多年前去看过一幅俄国风景画大师库因治的油画《乌克兰的傍晚》。那神奇的玫瑰和绿色的对比产生的光彩的烁动,我至今难忘。傍晚的神秘和抒情表现的美妙之极,站在这张画前我呆呆的“静听”着,似乎这个玫瑰色的傍晚有过许多故事和诉不清的谜。好的风景画是可以拨动人们心底那些隐隐情思的。建新的画是多情的。 我也喜欢建新画的许多乡间小景。《吐峪沟小屋》、《葡萄架下》都是很美的画。这些小品画的轻松随意。象幽静的田园小诗,象一首萨克斯短曲。这些即兴之作可以静静的去欣赏。看着那烈烈阳光下浓密的绿荫,人们安逸的享受着葡萄架下的清凉之福,一切是了静的,只有小溪在微微的低吟着,伴着睡着了的妈妈和孩子。一切是温馨的,色彩也是温馨的。甚至有些古典情调。我愿意在室内挂着这些很美的小画。因为看着它我心静无波。 黄建新生长在新疆,他懂得新疆。青少年时他久居和田,那里丰富的民俗,多彩的形象,强烈的阳光和色彩都深深的培养和引导着画家的审美情趣。他的许多作品都再现着那时的记忆和梦想,把遥远的已逝的光阴又找了回来并赋以更美的奇彩。一方土养一万人,是和田、是塔里木河、是帕米尔、是伊犁、是阿勒泰、吐鲁番滋润和造就了画家。丰美了他的创作。 人生谁能无师。黄建新事业上之大幸福,是他有个好指导教授,这就是他的全山石老师。全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油画家,他的造型、色彩、学术、都是权威的。黄建新追随着教授习画于西子湖畔“浙美”的画室之中,全先生引导这个远在塞外的小伙子懂得了什么是油画,什么是色彩,建新汲取着,苦学着,在课堂画人体,在室外画风景。他临摹了许多全先生留苏时期的课堂习作,他又多次同全先生一起跋涉南北疆,仔细的看着老师的写生,看着老师具体的画面处理,这对一个初学者是太珍贵了。建新画了很多画,他看印象派看巡回展览画派,看高更也看列维坦,面对大师寻找着自己的不足。 师长的领路,自己的修行,画家渐渐梧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建新的作品是明朗的、热情的。每张画都是阳光灿灿的,他的用色用笔更趋简练、概括了。对于中亚风光他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他的画似是光色闪烁的抒情诗。 一个青年画家有可能出版自己的画册,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祝贺的。浅学者以此为炫耀而自满不前。冷静的清醒者则以为这是一个历程的记录,去总结去反思。我知道建新很理智,他懂得面对高山,我们都是渺小的。 (潘丁丁:潘丁丁中国著名水粉画家,新疆画院一级美术师。)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